今年10月,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正式发布了2012/2013年度中国非织造布行业10强企业评选结果。10强企业评选是中国非织造布行业的“奥斯卡”,注定在业内激发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正如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所说,正是有这样一批中流砥柱的实力型企业,支撑了中国的非织造布产业,甚至为世界非织造布产业提升了中国话语权。“10强评选”是熠熠闪光的“中国力量”宣言。
10强为综合实力冠军
李陵申介绍,本届活动主要从四个方面完善了评选体系,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合理,全面考察企业的实力,目的在于提高专业性、确立权威性,最终评选出行业内综合实力最强的10家企业,包括“在规模、研发创新、品牌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建树的综合冠军,而不是单项冠军。”
比如创建于1987年的浙江金三发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年产非织造布5万吨、服装辅料1.8亿米,其服装粘合衬的产销量连续16年居全国同行第一,非织造布产销量连续11年居全国同行前列,连续十年蝉联全国服装行业“双百强”企业,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军企业。广东俊富实业有限公司专注于高档非织造材料、环境友好型纤维的研发、生产,2010年被世界权威机构评为全球第30位非织造材料生产商,是中国唯一进入该排名的企业。
大连瑞光非织造布集团有限公司的SPC三层复合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连续5年在国家统计局、工信部、工商时报编报的中国工业行业年度报告中名列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上海博格工业用布有限公司则是中国滤料行业的领航者,经过20年成长,已经从单一的滤布企业发展成为环保行业的大型集团性公司,年生产能力达3000万平方米以上。
在任何一个行业评比中,规模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不是全部。“产业用纺织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应用领域分布又比较广,一般采取多批次、小批量的采购模式,用户往往会对产品提出一些独特要求,所以,研发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我国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之间的最大差距。只有行业整体的研发能力提高了,才能说我们真正强大了,才能优化行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李陵申说。
研发创新能力突出
对于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10强评选”主要考察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新产品的比例和质量研发投入比例以及在研发方面的认证和获奖情况。
据平均经济指标同比测算,2012/2013年度中国非织造布10强企业总资产增长16.4%,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9.4%,研发费用增长6.4%——由此可见,10强企业在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均兼顾研发创新,大多自建或与科研机构合建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提供持久的技术创新动力。
比如,福建鑫华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工业大学联合成立非织造技术研发中心,与武汉纺织大学联合成立纺织新材料研发中心,将各种领先技术运用到产品中,实现了材料的低碳消费和生产的节能减排,并获得“碳足迹”认证。晋江市兴泰无纺制品有限公司是河南工程学院的产学研基地,从宏大研究院聘请专家建立了泉州市无纺制品工程研究中心,已取得水刺机喷小板实用新型专利和一种改进的水刺非织造布生产设备发明专利。
普杰无纺布(中国)有限公司自建立就致力于技术革新与进步,最早在中国开发出三抗(抗酒精、抗油、抗血)产品,2010年普杰 (中国)成立“亚洲研发卓越中心”,由美国PGI科学家、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组成专业小组共同研究,提高其在亚洲的研发能力。
山东泰鹏无纺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科研生产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例如与山东大学研发的“P/C新型隔热复合非织造材料”,与东华大学合作的“涤纶纺粘静电分丝器的开发与应用”,均是我国涤纶纺粘行业的尖端技术。
金三发集团2008年建立生态衬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不断延伸产业链,拉宽产品品种,对衬布行业的发展贡献巨大,占据了市场话语权,有越来越多的产品替代了进口。
浙江和中非织造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与上海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协作设立“和中非织造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相继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获得40余项发明及外观专利。
绍兴县庄洁无纺材料有限公司积极实施科技兴企的战略,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成立“庄洁非织造材料省级高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已拥有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18项,外观专利百余项。
李陵申说,我国非织造布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专业纤维和设备、制造工艺和后整理、终端应用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产品的整体技术档次已处于中档水平。”
国际竞争力增强
据美国非织造布协会统计,全球非织造布产量主要是欧洲、北美、中国三分天下,分别占26%、25%、22%。“未来5年非织造年度增长率为7.6%,中国将涌现出大批非织造龙头企业。”欧洲非织造布协会主席Pierre Wiertz认为,中西方非织造布产品的品质差异并不大,不少国际知名企业为了接近客户都将研发中心向亚洲转移,中国企业正面临家门口的竞争压力,拓展海外市场也会竞争激烈。
李陵申也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非织造布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非织造布消费市场,吸引了全球非织造布生产商的目光。“国际非织造布巨头基本都在华设立了工厂,同时,我国的非织造布及制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在整体增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比如10强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均取得了不俗成绩,内外销同样繁荣。”
比如“老板集团”下辖的杭州诺邦无纺有限公司以水刺工艺为核心,发展以多工艺组合技术结合的水刺非织造卷材及其制品,创造出一条“诺邦特色”的差异化竞争模式,用户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杰说:“国外企业的强,体现在经营的可持续和技术的原创性上。我们通过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了企业多渠道运用技术资源的能力,获得了较强的技术及产品优势。”据介绍,随着欧洲等发达地区新标准的出台,诺邦无纺公司编制了2013~2016年新产品开发计划书,把散立冲、隐丝宝、丝绒纺功能性复合水刺非织造布等系列产品成功转化为生产力。
佛山市南海必得福无纺布有限公司是一流水准的出口型一次性医疗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有6个生产机构和3个贸易公司,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质量标准,通过了TUV(CE0197)医疗用品生产认证、迪士尼生产许可认证,并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注册登记,该公司有着成熟的生产和品质控制程序,让客户享受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必得福”式的服务。
晋江市兴泰无纺制品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海外市场的开发,建立健全、高效的海外营销网络,“兴泰XINGTAI”牌非织造布系列产品成功出口到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国家和地区。近几年,兴泰公司开始重视国内市场的开发,据悉,该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厂房扩建,规划用地300亩,至2015年累计投资将超过4亿元。
正如某位参会企业家所言,国内企业不能仅满足于做自己能做的产品,“有担当的企业应主动避开中低端领域,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凭自己的实力走向国际市场,这样才能更加体现中国制造的价值。”这应该才是“强”的关键。
与国际先进差距仍大
我们的非织造布企业正日益展现“中国力量”,但我们也要看到自己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在医用领域,中国虽然位居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二,但国内市场高端产品覆盖率不足5%。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伟表示,近年来中国非织造布在质量、品种、工艺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步较快,但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竞争激烈,缺少整合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李陵申也表示,我国非织造布进出口产品间存在1.8倍的价格差。“这种差距表面上反映在产业集中度和产品价格,其背后则更多是国内外行业在经营理念、市场环境、基础研究、产业链配套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差距。为解决和缩小差距,我们急切呼吁政、产、学、研、用相匹配的产业链优化模式。在政府层面,我们希望国家对行业的健康发展继续给予支持,对重点应用市场的开拓给予政策倾斜;在行业层面,我们希望通过推动产业链上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进行纵向联合,采用产业联盟的形式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在企业层面,我们希望企业,特别是行业重点企业承担起行业主体的责任,转变经营理念,重视技术、人才和品牌在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提高管理和产品档次来获取更大的收益,得到更好发展。”
浙江金三发集团董事长严华荣表示,今后适应国际竞争环境且生存较好的,一定是能够利用资本运作整合产业资源的大企业,和在某些专项领域提供精准服务的特色中小企业。上海博格公司董事长刘书平表示,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环保知识,开发出中国人自己的高精尖产品,创立国际品牌。
就在10月的2013年中国国际非织造布会议期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举办了“非织造10强”颁奖仪式,向世界同行展示了我国优秀非织造布企业的形象。李陵申说,本届“非织造10强”的评价体系体现了协会对行业发展方向的引导,也逐步确立了中国非织造产业的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