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纺织工业升级版建言
本刊记者 赖松/文 侯宝杰/摄
近日,全国纺织企业家座谈会在吉林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当前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尤其针对2013年上半年的企业运营情况,邀请了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企业家代表进行探讨,为纺织业转型升级、打造纺织工业升级版积极建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副会长陈树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王黎明、副司长王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杨峻,中纺联有关部门、各专业协会领导,地方协会领导以及来自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企业家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当天,中国化纤工业协会腈纶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吉林市同期举行。

会上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纺织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数据。今年1~6月,全国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9297.3亿元,同比增长13.3%;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51亿元,同比增长16.6%;纺织服装出口额达1309.43亿美元,同比增长11.85%。
王天凯指出,从统计数据看,下半年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首先,最近几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衣着类消费的增长占比有所减小。其次,纺织价格指数从去年开始高于全国的CPI增速,这个变化意味着纺织行业的成本进一步增长,价格提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市场需求减缓的大环境下,纺织服装行业的企业家们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来适应行业增速放缓的局面”。
会上,王黎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透露,今年全国工业行业的总体形势趋于平稳,但全国经济总量环比呈现下行态势,一些数据指标较去年同期还有所下降。因此,下半年工业行业的发展形势更为复杂。今年上半年,我国传统制造业有下滑的迹象,但比其他产业下滑的速度要相对缓慢。生物制药和高性能纤维材料领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光伏产业、电动汽车行业下降较大,钢铁、煤炭行业的下降幅度位居前列。
陈树津表示,当前,我国纺织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平稳,纺织企业家联合会就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优化布局、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正在与企业家们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会上,活动承办方代表吉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进军和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公司总工张志、泉州海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明、广东纺织工贸集团董事长李志新、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队范、湖南华升集团董事长刘政、江苏悦达纺织集团董事长朱如华、陕西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刘曼丽、陕西五环(集团)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树钦、红豆集团中国纺织科技材料交易中心总经理尤建新、湖北省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潘淑华等来自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企业家及协会代表们讲述了如何应对当前行业发展形势的具体做法,并希望以此在全国纺织行业中为同行们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
● 棉花问题受到热议
在本次会议上,与会代表针对近年来行业热议的“棉花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王天凯强调,解决棉花问题务必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他说,“新一轮的棉花收储即将开始,政策是否会有大的变动还是未知之数,但企业家反映的情况对解决问题会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王黎明透露,今年上半年,棉花价格持续下降,国务院是否对棉农进行直补正在征求各方的意见。
针对目前的棉农直补政策,安徽华茂集团董事长詹灵芝表示,农民的利益非常重要,但从国家层面看,农业的问题事实上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环节,应该用市场的办法来调节,而不是以牺牲纺织业的产业竞争力来平衡农业的问题。
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表示,中国的棉花大约有七分之一都不在棉纺企业手里,这些被中间商掌握的原材料对纺织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伤害。邱亚夫说:“我在行业内疾呼了很多年,结果一直都不太乐观,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国家开始重视实体经济,纺织企业又看到了新的曙光”。
今年上半年,如意实现了从原料到高端制造及终端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掌控,产业链三大业务都实现了增长。邱亚夫表示,为了进一步适应企业发展的步伐,如意应对“棉花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把目光转向国外。作为中国纺织业的典型,如意在棉花问题上的举动值得关注。
就国内外棉花政策的差异,邱亚夫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中国的棉农和国外的棉农有很大的不同,如意在澳大利亚的12万吨棉花生产基地只需要29个棉农进行种植管理,而且棉农的产量效率非常高,而国内种植等量的棉花可能需要12万棉农,其中反映出的是效率问题”。
在对一家美国企业的考察中,邱亚夫熟悉了当前美国的棉花政策。邱亚夫说:“如果我们国家要发放补贴,应该参照美国那样,给使用棉花的企业予以补贴,棉纺企业使用了多少棉花,就把相应的补贴发放到企业手中,政府主管部门要做的就是对企业的工业用电数、棉纱产出量进行核查,这样也可以杜绝很多造假问题”。
事实上,美国处理“棉花问题”的做法恰恰也是国内纺织企业家们一直在建言、呼吁的核心所在:棉花问题的关注点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的矛盾,而在于棉花是否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自由合理的流通。
● 产业转移面临新课题
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在业内开展了多年。在国内中西部地区,土地往往被当作招商引资,吸引沿海企业转移入驻的第一因素。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这几年,西部的劳动力资源也成为一大优势被地方政府提及。王天凯表示,在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企业的用工成本节节攀升。事实上,西部地区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并不是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首要因素,所谓的优势有可能也会变成劣势。
西部服饰创业园董事长徐朝飞表示,在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产业薄弱恰恰蕴含着东部企业向西进发的商机,对企业自身和当地社会发展而言都是好事。然而,在一些项目规划、实施的过程中,用工成本逐年攀升正导致劳动力价格优势削弱。不仅如此,政策环境的滞后性、当地民众对传统产业的认可度恰恰也是阻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业转移的另一条路是把目光投向国外,但在近年来的现实案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山东省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刘新光透露,前几年,山东一棉纺企业斥巨资在柬埔寨建立了一家工厂,为了满足建厂及后续的生产需求,这家企业专门修了几千米的公路。在没有电力资源输送的情况下,这家企业就自力更生用柴油发电,但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暴涨,这家工厂的生产成本大大增加,最后导致企业被迫停产。
事实上,这家企业的遭遇并非个案。针对这种准备不足的海外转移现象,刘新光提出的建议是,把企业的“走出去”和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建设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减轻企业的负担,还能为企业的正常生产提供稳定的环境保障。
在谈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型思路时,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席时平表示,目前,实体经济遭遇困难在纺织业也有所体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数量在压缩。近年来,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也在谋求产业转移的可行性路径,但如果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都转移到国外,对国家经济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可行的做法是重点发展品牌贸易,向海外延伸。
此外,在当前产业用纺织品需求扩大的趋势下,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把目光转向了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席时平透露,在和上汽集团合作后,公司重点开发了车用地毯、安全带等产品,这一项目能为公司带来较大幅度的业绩增长。在席时平看来,从制造业的角度讲,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汽车配套的纺织品),整合新材料是一个值得重点思考的领域。
从经济发展方向看,“走出去”和对外援助结合起来有一定的合理性。王天凯表示,东南亚国家的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配套都还很薄弱,这些地区如果要大规模接受中国的纺织业,从现实来看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中国纺织企业产业转移和调整的方向值得深入探讨。”
● 转型升级构建竞争优势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王天凯指出:“我们纺织行业大企业应该思考怎么做强做优,小企业则应该思考做精做特”。长期以来,在理论层面强调的转型升级对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王天凯说:“我一直在思考能为中小企业做点什么。转型升级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做品牌,更不是劝企业家们转型不做纺织。实际上,根据去年国务院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表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已经有了可行性论证,不同的企业类型应该有不同的方式。”
安徽华茂集团董事长詹灵芝认为,转型升级不是不要传统的制造业,而是让传统企业怎么把自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搞好,用战略调整和管理推动升级。在此次研讨会上,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提出的“优衣库”现象也引起了企业家们的关注。所谓“优衣库现象”是指,像优衣库这样的国际品牌,他们从面料、生产、销售、市场绝大部分都在中国,作为国际品牌却充分地整合了中国的产业链优势,为其做加工制造、配套服务的现象。
谢明表示,“优衣库现象”有两大启示:对中国的品牌企业而言,完全有能力做这样的整合。因此,品牌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进而充分地利用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对加工制造型的企业而言,为国内的品牌企业做相应的配套服务也是转型升级的一条现实路径,这样既能抵御外需市场不稳定的风险,又能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加工企业。
据了解,在对“优衣库现象”进行研究后,江苏结合当地的产业优势,规划出了一条可行性较强的转型升级之路。谢明透露,目前,江苏的企业正在打造从制造商到品牌运营商的转变。她指出,“转型升级要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主体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当然,政策的变化对我们行业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议国家应该给行业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事实上,从如意集团打造千亿企业的目标过程看,整合产业链恰恰是达到这一战略目标的核心。邱亚夫透露,最近如意在做一个重大的产业转型项目,目标是进一步把如意推向高品质的高端制造方向,做纺织高端品牌产业链的制造商。近年来,在如意打通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过程中,如意花了数亿元对印染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对纺织服装这样的传统产业而言,虽然转型升级要面临的现实难题还有很多,但邱亚夫作为业内领军企业的态度却让人充满信心。他说:“这么多年来,行业面临的困难在企业中都经历过了,我还是一个天生的乐观派。”
目前,国家从多个层面都在释放振兴实体经济的信号,邱亚夫也从纺织企业家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呼吁,为了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政府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恢复对纺织行业技术升级改造的贴息政策;其次,对工业施行贷款差别化利率,尤其要改变对纺织业这样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认识。此外,邱亚夫还建议,国家应该对企业“走出去”放宽政策,民营企业在国外的并购金额超过一亿元的案例可以适当放宽,不用走繁琐的报审程序。
● 为中小企业“代言”
“在一个行业中,能够站到金字塔尖的毕竟是少数,对于纺织行业的提升而言,更多注意力应该落到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上来。”山东省淄博市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赵鹏表示。多年来,舆论对纺织行业的关注焦点都放在了大企业上,事实上,在行业内中小企业更需要媒体的关注。
赵鹏指出,作为淄博市最大的纺织企业,鲁泰集团凭借超群的行业实力和影响力,在国家对纺织行业有政策性扶持的时候,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支持。但绝大多数时候,小企业很难直接享受到政府、金融机构的优惠,而他们才是最需要得到帮扶的对象。
对此,赵鹏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在“评优评先”的过程中也应当考虑树立中小企业的典型,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学习参照的样本。“毕竟在纺织行业,能够做到魏桥、鲁泰这样的企业实在是凤毛麟角,中小企业的现状恰恰是一个行业发展最真实的写照”。
针对纺织行业大小企业发展遭遇的现实问题,浙江富润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海清表示,公司和当地的中小企业有大量的业务往来,作为浙江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窗口,富润开展了培训、检测、信息平台等相关领域的服务,并得到了周边地区中小企业的认可。
地方龙头企业和当地小企业的互动不仅在浙江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分工,在天津纺织集团(控股)公司的业务领域中,利用企业的专业检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项目还为天津纺织集团(控股)公司带来了每年约5000万左右的收益。天津纺织集团(控股)公司董事长刘增光表示:“我们今后的路子是在进一步把进出口贸易做好的基础上,做好检验检测领域的业务,因为这一业务能使我们把整个地区的产业整合到一定程度,从而带动地区产业做得强一点”。
“在服装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应该得到关注”。郑州领秀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斌表示,在郑州有3千多家服装企业,其中,中小企业占了90%以上。 最近两年,郑州服装类中小企业虽然有着诸多的产业优势,但其实日子都不太好过。
“今年上半年,领秀服饰的增速略微下滑,终端的零售情况还是比较严峻的,领秀的销售可以靠品牌进行分化、拓展拉动还稍微能维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但对于品牌知名度低的中小企业而言,库存的压力真的是非常大”。
随着服装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大型购物中心、电子商务等业态对传统销售模式造成的冲击会越来越明显。中小企业如何克服现状?在渠道成本增高的趋势下,服装品牌如何支撑?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来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