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2025世界服装大会:盛会归来之际,重温2024嘉宾洞见(上)
文章来源: 2025-10-16


  本刊记者-李亚静
  回顾2024世界服装大会,其核心价值已通过多位国内外时尚精英、领军企业家、优秀设计师等的切身经历得到验证——它不仅是观点交锋的创新载体,更是促成商业合作、指引创新方向、凝聚行业共识的产业基石。
往届大会
  提供行业共识与时尚资源的高效链接
  对于服装及时尚品牌而言,世界服装大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无可替代的资源链接能力。2024世界服装大会吸引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协会、海外组织、专家学者、设计师、企业家共话时尚课题,凝聚交织出更加牢固的环球时尚伙伴关系。
  把握全球性机遇、应对全球性问题,只有融合、融通、融汇,才有生生不息,只有和平、和睦、和谐,才能美美与共。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所言,“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相融互通,和合共生,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愿与全球伙伴同舟共济,共赴未来。
  世界服装大会为品牌搭建了“精准有效的链接”通道,素白品牌创始人马乖对此感触颇深,她表示,世界服装大会使其对接了平日难以触达的国际买手、投资商与供应商等国际时尚资源。基于世界服装大会的平台和资源优势而形成的高效资源整合能力,极大加速了品牌的快速成长与跨界合作。
  促成趋势洞察到商业落地的无缝衔接
  回顾2024年,大会带来了AI技术、智能供应链的革新方向、环保材料的研发应用前景以及个性化消费的市场潜力等宏观趋势解读,同时为企业搭建了跨界融合的沟通桥梁,让面料企业、时装设计师、服装品牌等精准捕捉到细分市场的需求变化。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化,实现了从趋势洞察到商业落地的无缝衔接。
  比如,香港纺织商会会长杨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瑜伽服、冲锋衣、防晒服等细分品类的爆发,均源于社会进步、消费升级催生的新需求。而世界服装大会构筑的交流平台,正致力于帮助服装从业者敏锐捕捉时尚变化、流行趋势、前沿技术、商业逻辑,并将全球前沿洞察转化为自身的发展空间。
  结合世界服装大会中对场景消费的解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特邀副会长、红博商业总经理王丽梅延伸分析到,消费场景的结构性调整对品牌、设计师、商家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她们不仅要提供场景、服务,更要提供好的内容。
  资深商业地产操盘管理者陈纯也曾在大会平台发声道,面对市场变迁,品牌应当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实现与消费者情感的真诚联结,而非仅停留在符号化的表面互动。
  树立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行业标杆
  在“科技、时尚、绿色、健康”指引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大会聚焦科技创新、时尚前沿、绿色可持续等前沿方向,为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小红书服饰潮流负责人欧迪观察到,世界服装大会所倡导的科技创新与绿色环保理念,并非空谈,而是汇聚了全球顶尖案例与实践,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清晰可循的探索与实践路径,切实推动乃至引领着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2024世界服装大会期间,围绕智能供应链,Style3D首席运营官COO陈鑫平表示,将数字化更好地应用到产业,可以降低成本更快实现市场投放,以及解决传统供应链的快反问题等。围绕双碳目标,赛得利下游市场拓展经理江建国强调,赛得利莱赛尔纤维通过碳减排措施,碳排放量远低于同类纤维,展现了其在可再生纤维领域的环保优势。

  赋能设计力量与文化传承的价值升华

  世界服装大会更是产业价值提升的关键推手。正如第20届、24届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获得者、LIUYONG品牌创始人刘勇所强调的,世界服装大会平台助力设计师明确了其在产业中的多重角色——既是消费者需求的洞察者,也是科技的应用者,更是品牌文化的诠释者。
  立足大会平台,中国服装产业的顶尖设计师与前沿企业家曾向全球同行展示中国文化的深邃广博与时尚创意的勃勃生机。素白品牌创始人马乖认为,当前正值本土品牌建设的黄金时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为设计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中国设计师们也日益明确自身品牌的定位与追求,生活在左创始人林栖则致力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
  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刘伟文也曾借助企业的实践经历阐明,正是在世界服装大会倡导的“时尚变革、多元共生”等理念推动下,非遗文化与现代时尚得以深度融合,进一步助力“国潮”从概念走向市场,实现商业价值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结语:
  促成商机对接、明确产业方向、升华文化价值,世界服装大会正持续不断地为行业源头活水。在“时尚变革 多元共生”的主题指引下,2025世界服装大会必将进一步夯实其作为行业凝聚共识、协同创新、迈向未来的核心地位与关键作用。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