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共话锦绣未来:第十二届中日韩纤维产业合作会议在韩国釜山举行 |
本刊记者-刘嘉
9月23日,第十二届中日韩纤维产业合作会议在韩国釜山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纺织行业机构领导、专家与企业家代表,相聚东海之滨,共议合作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孙瑞哲,副会长徐迎新、陈大鹏,以及中国纺联相关部门、成员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
东亚地区是世界纺织服装的重要产区与重要市场,中日韩纺织业在市场联通、资源联动中形成了深度嵌套、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据介绍,会议自2010年首次举办至今,不仅成为三方深化互信、凝聚共识的重要桥梁,也为世界各国纺织产业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做出良好示范。
本次会议的举行,不仅强化了中日韩纺织产业间的互信与共识,也为区域合作注入了新动能,体现出三国在面对全球产业格局重构时的战略远见与协作决心。
![]() 开幕致辞
三方会长共倡合作,应对全球挑战
会议伊始,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会长崔炳武、日本纤维产业联盟会长日觉昭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分别致开幕辞。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孙瑞哲在发言中引用“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强调三国地理相邻、文化相通、产业相融,应共同维护多边合作机制,增强区域供应链韧性。
他指出,在全球经济疲软、贸易政策多变的背景下,中日韩应深化三方战略互信,充分发挥区域互补性与协同性,是应对外部风险,把握时代机遇,实现共同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他提出三点倡议,一是以互利互信为基石,共筑繁荣之基。顺应全球化发展大势,依托RCEP、“一带一路”倡议等,深化产业合作,开拓发展空间。二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共育新质之力,聚焦前沿材料、高端装备、先进工艺等领域,深化联合研发与协同攻关,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三是以责任发展为导向,共蓄发展之势。推动ESG理念创新与区域标准互认,加强碳足迹核算与绿色产品认证合作。依托文化共识,推进时尚平台与品牌合作。
![]() 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会长崔炳武表示,当前世界经济与纺织产业正面临贸易政策变动、地缘冲突、气候变化与供应链不稳等多重挑战。他强调,中日韩三国纺织贸易占全球总量四分之一,消费市场庞大,是全球产业重要支柱。会长呼吁三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共同引领产业未来,并提出三方面合作倡议:共同推进可持续创新,合作研发碳中和、循环经济技术并制定标准;推动人工智能转型,利用AI、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革新生产力、开拓新市场;加快供应链重构,携手建立稳定公平的贸易秩序,积极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他希望以本次会议为起点,进一步巩固三方伙伴关系,为全球纺织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前景。
![]() 日本纤维产业联盟会长日觉昭广认为,会议集合三国代表共同交流,对推动产业未来发展及合作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当前全球形势不确定性加剧,地缘政治冲突、关税政策变动及气候风险持续攀升,加剧了供应链压力。他强调,中日韩作为全球纤维产业的核心力量,应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共同应对碳中和、循环经济等系统性挑战。他呼吁三国依托区域经济合作,务实深化在可持续发展、技术纺织品、供应链强化等领域的协同发展。他坚信,中日韩三国纤维产业是合作伙伴,应当携手共进,强化相互信赖,实现共同成长和发展,并引领全球行业迈向未来。
![]() 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沼玲、日本纤维产业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富吉贤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大鹏分别介绍了来自中日韩的参会代表。
议题1
三国纺织业现状与展望
![]() 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沼玲系统介绍了韩国纺织服装行业现状与发展策略。行业具出口导向、高附加值化、化纤技术领先和品牌国际化等特点,为应对近年来贸易逆差扩大、成本上升及国际竞争加剧等挑战,韩方正从三方面推进转型:一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推动F2F(纤维到纤维)再生技术开发与应用,全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并向智能化、尖端材料转型,进军更多产业领域;二是重组供应链,韩国与59国生效22项自贸协定,并推动供应链数字化与透明化,引入数字产品护照(DPP),提升可追溯性与跨境协作效率;三是AI转型,将人工智能深度嵌入企划、制造与流通环节,发同时加强ESG与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
![]() 日本化学纤维协会业务与研究部主管键山博哉详细分析了日本纺织行业动向与现状。他表示,尽管化纤生产与消费整体承压,面临美国关税政策调整、能源价格高企及人力成本上升等多重挑战,行业仍通过推动循环经济、强化供应链韧性、加速数字化与绿色转型积极应对,以此强化日本纤维产业的产业基础。日本持续加强在人才培养、 社会责任、PET回收利用、纤维到纤维再生技术、资源循环信息平台、资源循环相关的标准化等方面的探索。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迎新系统阐述了中国纺织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转型升级成效与发展趋势。他指出,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纺织行业依托完整产业体系和国际化发展优势,展现出良好发展韧性,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规上纺企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产能利用率居于中国工业行业前列。内需市场支撑显著,网络零售与国风、运动消费持续活跃。出口虽承压但仍具韧性,中间品出口增长良好,对欧盟、“一带一路”伙伴国贸易稳步扩大。中日韩纺织供应链保持稳定合作,产业链互补结构仍较为明显。
他表示,面对当前压力与挑战,行业未来应把握内需提质、科技革新、绿色低碳等重要发展机遇,围绕五大重点发展方向——构建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价值引领的创新型时尚产业、打造全生命周期绿色产业体系、培育“健康纺织”产业链条、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化供应链体系,坚持开放合作、和衷共济,共绘国际供应链协同新篇章。
议题2
细分领域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 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贸易市场部主任朱晟镐、韩国DUAL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人徐赫秀、韩国Songwol科技有限公司材料&工艺研究所负责人李政泓,三位代表分别发言介绍说,产业用纺织品具有巨大的高附加值化与市场拓展潜力,韩国产业用纺织品正朝着高性能、高附加值方向快速发展,重点材料包括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广泛应用于汽车轻量化、航空航天复合材料、个人防护装备及环保领域。韩国企业如晓星、可隆、Huvis等在高性能纤维、安全气囊面料、轮胎帘子线等细分市场具备全球竞争力。随着电动车、城市空中交通和卫星等新兴领域对轻量化、高强度、可持续材料的需求提升,产业用纺织品在结构替代、功能增强和绿色转型方面还将迎来新机遇。
![]() 日本纤维产业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富吉贤一在专题发言中详细阐述了日本纤维产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动向。为响应欧盟《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ESPR)、数字产品护照(DPP)、绿色声明指令、《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等新型规则,日本正在加快推进从回收、分拣、再生,再到设计、制造与销售的纺织品资源循环系统,该系统将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完善制度提升服装回收、完善分拣与再生的基础技术、推进纺织品的环保型设计、推进服装产业的信息披露与“漂绿”对策,目标为2040年实现适量生产、适量消费。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国贸办主任助理崔晓凌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纺织行业国际化发展与供应链合作趋势。她介绍说,2020~202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连续超过3000亿美元,出口规模及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进口结构持续优化;RCEP全面生效以来,推动域内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不断深化;跨境电商在活跃发展的同时,亦受到多国政策调整而面临着挑战。对外投资合作方面,2014~2024年,中国纺织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达到140亿美元,“走出去”步伐持续迈向亚洲、欧美、非洲、中东等海外市场,投资项目逐步覆盖全产业链,投资区域更趋多元。
![]() 围绕数字时尚生态产业链共建共享,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副院长刘正安表示,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正经历以网络型和区域化为特征的第五次变革,亚太区纺织服装供应链从“世界工厂”向产业完整价值链构建演变,AI+机器人将成为驱动供应链协同的核心引擎。他呼吁中日韩三国合力构建产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围绕三方各自优势定位——中国完备供应链资源与电商生态、韩国K-fashion快反能力、日本高端面料技术与品牌,搭建起协同、高效、稳定的数字化供应链协作平台。
![]()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特别设置了韩国时尚科技企业案例分享环节,LiveForward、Laonbud、YUNE三家企业分别展示了其在时尚科技领域的创新实践,并配套举办专题展览,为三国产业合作提供了切实落地的合作切入点。
三方合力
强化互信共识,明确未来重点方向
![]() 会议期间,三国协会会长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各方代表达成共识:在保护主义蔓延导致全球贸易秩序遭受重大冲击的背景下,三方认识到增强供应链韧性与加强贸易合作的重要性,一致同意未来需建立稳定公平的贸易体系,包括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进程。三方将围绕循环经济与ESG、智能制造与数字创新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并加强合作,以此共同促进纺织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下届会议——第十三届中日韩纤维产业合作会议将在日本举办,并将通过增设尖端技术和产品发布、优秀企业案例展示、专家演讲等内容,持续拓展会议主题与交流维度。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