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线上女装“又贵又难穿”?口碑差、高退货率困局的破解之道
文章来源: 2025-07-10


  炎炎夏日,正是缤纷多彩的女装斗艳之时。可一句“女装为什么变得又贵又难穿?”的诘问让许多人产生了共鸣。特别是电商直播兴起后,在“低价预售”与“小单快反”模式下,商家极限压缩研发成本与生产周期,女装的质量变得良莠不齐;随之而来的高退货率使得女装销售并不理想,甚至有商家选择了涨价来对冲高退货率导致的高库存成本。
  当前线上女装市场面临几项突出挑战:普遍存在的尺码偏小、设计包容度低以及居高不下的退货率问题。这背后是“白幼瘦”审美主导、成本压缩、设计与版型经验不足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对此,本刊记者邀请独立服装、造型设计师杨菁从设计师、版师和消费者的多重角度,深入剖析网购女装的问题,并邀请资深制版师晓磊从一线生产和成本控制的角度补充了观察。
  PART.01
  核心痛点:
  版型瘦小、包容不足与退货率高
  杨菁表示,线上女装的核心痛点首先体现在版型普遍偏瘦小且包容度低。这一定程度上受到“白幼瘦”审美潮流的影响,同时也源于商家对成本的严格控制。具体表现为四点:
  设计局限:大量采用收腰、包臀等紧身设计,对尺码变化的适应性差,稍有不符便不合身。制版师晓磊也表示,这种贴合身体线条的版型对于制版师来说相对容易操作,但最终设计方向的决策权在设计师手中,由商家提供的概念图决定。
  版型经验不足:设计师或模特是老板自己,自身身材娇小,加之工厂在放量时缺乏经验,导致出现腰线过高,卡在肋骨而非腰部最细处、袖笼过小,骨架大者穿着紧绷等问题,穿着体验差且显胖。
  尺码混乱:消费者在不同店铺购买相同标称尺码,如M码的服装,实际尺寸可能跨越四五个号,甚至需购买2XL或3XL,造成选购困扰。尺码标准的缺失加剧了不合身问题。
  工艺简化:为压缩成本,也为了更贴身显形的设计,必要的工艺细节被舍弃,例如女裤口袋常采用两点固定而非更牢固的三点固定,导致口袋浅小无用,功能性缺失。相比之下,部分女性转向购买男裤以获得实用性和舒适感。
  晓磊进一步指出,商家在面料选择上也极力控制成本,压低价格。同时,一些对接的服装厂生产能力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商家的大货生产要求。商家往往采取“快时尚”策略,以卖款式为主,一批衣服不行就迅速更换下一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线上女装陷入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
  网购女装的口碑下滑使得可以试穿体验的线下门店迎来利好
  PART.02
  高退货率的深层诱因:
  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的三角难题
  杨菁分析,高退货率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平台政策、商家行为与消费者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
  平台政策漏洞:早期推出的“仅退款”等政策被部分消费者滥用,如不摘吊牌并在穿着后退货,影响商品二次销售,给商家带来损失。
  商家失信行为:“货不对版”、盗用图片销售仿版等无良行为频发,严重损害消费者信任,是退货的重要诱因。
  消费者试穿习惯:因担忧假货或追求最佳效果,许多消费者倾向于一次性购买多件同款不同尺码或不同款式,试穿后仅保留最合适的一件,其余退回。这是对不合身和信任缺失的一种应对策略。这其中体现的问题核心是版型与尺码问题。设计和版型导致的不合身是消费者退货最直接、最普遍的原因。对此,制版师晓磊也特别提醒消费者:网购时务必仔细查看具体尺寸数据,警惕过度美化或失真的商品图片。
  PART.03
  破局之道:
  设计优化、数据驱动与审美多元
  面对挑战,杨菁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提出了多维度、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
  设计创新提升包容度,增加可调节设计:在紧身款式,如公主裙、包臀裙的侧缝加入系带,允许消费者自行调节腰围松紧,增加4-8cm包容空间;或在腰部采用交叉绑带等类似胸衣的设计,提供灵活度。
  提供长度选项:针对同一版型,如旗袍,开发短、中、长等不同长度版本,适配不同身高和三围的消费者,如高挑丰满者选长款大码,娇小者选短款小码。
  善用面料与工艺:选用带有微弹特性的面料制作包臀等款式,增强对身材的包容性。对于无弹面料,可运用斜裁工艺,利用其天然的拉伸余量,使服装对腰围、臀围的细微差异有更好的适应性(尽管斜裁可能增加布料成本)。
  优化商家服务策略:遇到卡码主动建议顾客购买两个相近尺码试穿,退回不合适的,降低因尺码判断失误导致的退货,提升顾客满意度。
  版型研发数据驱动:设计师与版师需要采集更广泛、更多元化的身材数据,覆盖不同身高、骨架、地域,要精准优化关键部位如腰线的实际位置、袖笼的放量等,避免特定身材模板的局限。设计师需在版型决策中发挥主导作用,明确需求。
  理性看待成本与工艺:消费者需理解低价与复杂工艺/高成本细节(如加固口袋)难以兼得。商家则需在成本与品质间找到平衡点,并清晰传达产品定位。
  倡导行业审美多元化:打破单一的“白幼瘦”审美霸权至关重要。影视剧等传播途径应承担社会责任,展示健康、结实、多样化的女性形象,引导公众审美。设计师也应主动拥抱不同体型,在设计上体现包容性。
  杨菁最后指出,审美潮流具有周期性,“物极必反”。历史上从唐朝的开放多彩的设计,到宋服淡雅长衫的服饰演变,以及当下无性别穿搭兴起都印证了这一点,多元化是必然趋势。
  当下,线上女装的尺码与退货困局,是审美导向、成本压力、技术经验、消费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的系统性问题。解决之道,在于设计上的巧思与包容性提升,采用可调节、多长度款式系统、工艺精进面料等方式。同时,要基于真实的多元数据进行版型优化,提升商家服务,而整个行业也要对健康多元审美作坚定的倡导与实践。
  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消费者体验,降低无效成本,推动线上女装市场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