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降了!小包裹问题仍悬而未解 |
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发布联合声明。声明中指出:
美国将(一)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按该行政令的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二)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
中国将(一)相应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并取消根据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和第6号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二)采取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可以看出,《联合声明》是朝着取消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单边关税的方向迈出了一步。针对美方125%的所谓对等关税和升级关税以及中方125%的全面对等反制关税,双方同时取消了高达91%的关税,在90天内暂停了24%的关税,各自保留了10%的关税。相对于此前,双方目前各自降了115%的关税,幅度是巨大的。这些措施使得中美经贸摩擦有所降温,对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果要问“现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华关税实际水平是多少”,可以说是30%左右,因为2月1日和3月3日分别加征的10%关税并未涉及。但实际上还存在早前的一些关税措施,具体因产品、行业、层级等因素而异,因此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总数字。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指出,中美经贸团队在日内瓦会晤,达成涵盖关税削减、反制措施暂停、协商机制启动等一揽子协议,反映出双方有意在高压态势下寻找缓和窗口。对等降税安排不仅有助于缓和短期紧张局势,也为后续机制性协商奠定基础。
声明表示,双方将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未来磋商有望覆盖突发摩擦应对、技术互认、规则协调等议题,标志着中美经贸沟通从“个案回应”走向“机制管理”。这在全球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有助于降低脱钩风险,稳定中长期预期。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介绍称,从声明来看,会谈成果超出预期,是“实质性”的成果,反映了中国此前对美反制取得积极成效。这个关税相比于之前大为降低,美国事实上只对中国征收了和大部分国家类似的10%的基准关税,这有利于中美贸易重归正常化。但是,美国仍然保留了对华不公平的单边关税,需要在后续中美会谈中予以处理。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主任黄郑亮谈到,中美首次谈判即把关税大幅降低,且双方达成了磋商机制,结果显然高于市场预期。黄郑亮特别提到,美方压力比中方更大。5月中旬美国要公布物价、制造业、进口价格等多项经济指数,叠加美国产品库存消耗,高关税对美国经济压力加大,美国需要及时降低关税、恢复贸易,减轻经济发展和商品库存压力。
对于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关注的小包裹税豁免恢复问题在中美联合声明中并未提及。此前的5月2日,美国政府终止“允许从中国订购低于800美元的包裹免税进入美国”的“小额豁免”政策,并对此类包裹征收120%的关税。
小包裹税的减免,关乎跨境电商群体的生计。尽管“前景不明确”,但在贸易专家看来,从逻辑上讲,如果其他商品都有减免关税政策,那么就应该映射到小额豁免,因为它在从中国进口到美国的商品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未来需要关注在90天的暂停期内,双方如何在工作组层面把细节性的东西落实下来,比如小额包裹税种怎么处理,能否就一些结构性议题进行深入谈判。同时,也要看到,中美结构性矛盾犹存,贸易缓和不等于问题终结。中美经贸摩擦已超越传统关税争端,当前矛盾聚焦于技术安全、产业补贴、供应链主导权等结构性问题,具备高度战略性与长期性。
此次缓和更可能是策略性暂缓,双方可能在某些领域达成“功能性共识”,但围绕核心利益的竞争仍将持续。建议保持审慎乐观心态,要清醒认识到,中美关系演变将是一个长期博弈、反复拉锯的过程,无法通过一次协议彻底解决。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