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何以“汉服”?这个服饰文化研讨会从名词到内涵做了全梳理
文章来源: 2022-08-25


  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共同话语,明确汉服文化交流中的名词定义,“何以汉服——服饰文化交流中的中英文名词定义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
  近年来,在海内外的网络平台、华人社会中,汉服越来越火。据中国经济网报道,2015年至2021年,我国汉服市场规模实现了由1.9亿元到101.6亿元的激增,现存汉服相关企业达3497家。然而,“汉服”一词被重新从典籍里挖掘出来至今20年了,汉服相关专有名词的概念、定义、译文仍然相当模糊,在汉服实践和研究中经常出现“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争议。这一问题影响了汉服文化发展,导致中国媒体在对内报道和对外传播中,均难以形成规范一致的说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难以形成合力。 
  2022年8月,“何以汉服”研讨会在中国纺织出版社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主办,太阳鸟(山东)文化教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华服志网站、汉服世代联合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海外学者,以及汉服Kol、汉服研究者、知名华服和汉服企业经营者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探讨汉服文化传播和数字化创新等问题。研讨会通过中文名词定义、英文名词翻译两个阶段的研讨,明确了汉服中一批基本名词的中英文称谓。会上,专家学者们结合汉服历史流变和当今应用,从汉服的基本概念、汉服剪裁术语、汉服工艺术语、汉服主要款式、汉服结构定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汉服是汉民族精神和文明的一种符号,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今天年轻一代富有激情的文化诉求相契合,成为既充分彰显中国传统审美、又赋予现代生活理念的流行时尚。汉服的流行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在当下传承发扬的探索行动,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以汉服——服饰文化交流中的中英文名词定义研讨会”是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明互鉴,塑造可亲可敬中国人形象的又一次实践。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