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新疆第一家!舒衣雅如何用新疆棉花讲述兵团故事?
文章来源: 2022-02-22


  本刊记者-董笑妍

  近日,中国服装协会向新疆舒衣雅纺织有限公司授予理事单位证书的仪式在北京兵团大厦举行,这是中国服装协会在新疆发展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企业理事单位,体现了对新疆棉花及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视与支持。
新疆舒衣雅纺织有限公司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高到稳疆安疆的战略高度,并强调“要坚定不移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同时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争取人心来推动经济发展”。 
  在政府大力号召与近两年西方抵制“新疆棉”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服装协会授予新疆舒衣雅纺织有限公司理事单位之举意义重大。 
  在证书颁发仪式上,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焦培表示,舒衣雅是一家有着独特兵团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纺织服装企业,经协会综合考察,该公司在行业口碑、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产品质量等各方面具备较高水准,特别是在行业责任、产业担当方面,符合中国服装协会理事单位标准。 
  “希望新疆舒衣雅围绕科技、时尚、绿色三大定位创新发展,做好公司治理,服务好用户,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焦培说。 
  据悉,新疆舒衣雅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6月,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国有独资企业新疆建咨集团旗下企业,主营各类工装、西装、校服、特种服装等,总部位于“全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和长绒棉生产基地”的新疆阿克苏地区阿拉尔市,运营中心位于乌鲁木齐,旗下除了阿克苏服装总厂和3家卫星工厂外,在杭州和北京还分别设立了设计研发中心,在上海、成都等地设立了办事处。 
  新疆舒衣雅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建忠介绍说:“公司自成立以来,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增收,让阿克苏周边群众在家门口过上了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的好日子。同时,舒衣雅立足‘新疆棉’、‘兵团棉’优势,整合南疆地区纺织服装行业上下游资源,着力打造从棉花种植、化纤生产、纺织印染到辅料生产的纺织产业链,切实解决了制约南疆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难题,提升了南疆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舒衣雅真正做到了惠及当地群众。成立之初,公司就一方面紧锣密鼓地开展对周边群众的招录和培训工作,一方面在周边地区规划建成了3个卫星工厂,解决当地群众缺乏生产劳动技能、上班路途遥远两个最大难题。
  舒衣雅开办的培训中心累计对周边1000余名各族群众进行了岗前培训,其中少数民族群众占比达90%,妇女占比达95%以上。为了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公司在培训期间每月还给每位学员发放800元补贴,鼓励他们安心认真学习,培训合格正式上岗后,按照底薪加计件工资发放相应劳动报酬。
   而“总部+卫星工厂”的模式,更是让当地妇女在家门口也能就业。这几年,新疆舒衣雅纺织有限公司通过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助力脱贫攻坚,让五团沙河镇及周边乡村很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凸显了民生温度,提升了各族贫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难题的同时,舒衣雅也从健全产业链、研发投入、提升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等方面,着力增强着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现有电脑平机、裁床等各类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生产设备400余台,年产能达100万件套,在初期6条大流水线基础上,正在发展成30条大流水线,并通过与全球40多家顶级面辅料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建出了一条独特的、多达1000多款高级面辅料的供应链体系,力争将“新疆棉”带到世界各地。 
  而设计是服装的灵魂,舒衣雅除了在新疆总部、杭州和北京设立三大“设计研发中心”外,还与服装界权威院校——北京服装学院、清华美院、中华女子学院等的专家、设计师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在款式设计、版型开发方面,做了诸多优化创新,目前公司已有设计师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300余人。 
  在服务客户方面,舒衣雅也严把产品质量关、售后服务关,在专业量体、建档号型数据库、售后服务等方面致力于让客户满意,真正做到“三包”即包退、包换、包修改;“三保”即保质、保量、保交货期。 
  面向未来,新疆舒衣雅纺织有限公司已明确了“牵头解决南疆产业链、供应链难题”、“推动南疆地区民族融合大团结”、“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三大责任使命。力求在做强做响舒衣雅“兵团工装第一生产企业”的同时,整合纺织服装行业上下游资源,构建新疆本土化的从棉花种植、纺织印染、设计加工、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到会展旅游的服装全产业链和生态体系,将舒衣雅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装品牌!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