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安全防护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指明安防产品未来研发方向 |
本刊记者-郭春花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公共安全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而且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6亿人次。加上突发安全事件和卫生事件等对我国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为此,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产业都需要尽快发展和完善,以此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安全防护用纺织产业持续稳步发展,技术创新活跃,应用快速拓展,产业正向中高端不断升级迈进。当前社会经济发生着深刻变化,国内外宏观形势复杂严峻,行业发展面临多重考验,我国安全防护纺织品行业更加需要安全、舒适、智能、环保等高端的创新产品来提升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12月4日,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主办,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王玉忠,应急管理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处长米建英,军事科学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教授施楣梧,以及陕西省科技厅巡视员高凤鸾、陕西科技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孙路、陕西经济联合会会长杨悦、陕西经济联合会副会长潘志玉、西安市国资委主任刘三民、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张兴华等来自陕西省、西安市的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安防纺织品行业的专家、企业家等近50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强主持。 陕西科技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孙路首先为会议致辞。纺织工业作为陕西省传统支柱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陕西纺织通过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已呈现以纺织新型材料应用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安全防护用纺织品产业优势,安全防护用纺织品以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特征,已经成为陕西依靠科技发展促进传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孙路介绍,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及其控股的陕西元丰公司,依靠60多年来深厚的纺织技术积淀,依托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研发检测基地、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创新联盟等平台,聚集行业科技资源,深化产业合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在警用、消防、电力、冶金、石化等个体安全防护领域取得了众多的科技成果,以创新驱动发展带动了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孙路认为,当前陕西省纺织服装产业应站在新的起点上,抓住安全防护用纺织品产业发展机遇,坚持市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科技资源共享,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整合发展,打造区域安全防护产业特色,提升陕西省纺织产业水平。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在致辞时表示,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行业发展高度契合了国家对经济产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展的四个要求。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全社会对安防纺织品所属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今年1~9月,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了59.5%,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了36%,利润了增长了240%,预计到今年年底,口罩和防护服出口将达到700亿美元。不过,我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行业也面临着市场需求短缺、全球竞争压力增大、自主创新难度加大等挑战。 谈及安防纺织品行业的未来发展,李陵申提出,一是政府、行业协会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行业的政策引领,要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支持国家、省市创新平台;二是安全防护用品承担了多个工业领域上下游产业升级的动力,以需求导向促进行业发展,让消费更加精致、高效;三是要进一步加强供给侧结构调整,提升整个行业的系统创新能力和内生动力,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四是不断增强行业的基础技术能力,适应以“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重发展的新趋势。 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介绍了防护服用多功能面料的研究开发。他介绍,防护服的性能一般取决于材料类型、材料组成、材料性能、织物厚度、层数等。目前现有的防护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单个材料有其独特的防护优势,缺乏多功能防护性,表面易被外来污染源黏附,几乎只有成本更高、穿戴起来不舒适、使得身体应变降低的情况下才能确保更高的安全性,也就是说,现有的防护服使用的材料不能同时满足所有要求,还需对现有防护服用面料的多功能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 近年来,王玉忠带领团队研发了无氟抗菌透明超疏水多功能表面处理剂、无氟抗菌响应型可切换润湿性表面处理剂、超双疏阻燃抗菌耐腐蚀表面处理剂用于处理现有防护服实现其多功能化、用于处理普通面料,使其达到目标多功能防护效果,目前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大进展。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秘书长祝秀森从安防用纺织品产业发展现状、面临机遇与挑战、展望与应对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个体防护装备重点生产企业约800家,其中以小型企业为主,占比达80%以上。祝秀森介绍,尽管当前安防产业发展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受到发达国家高端技术、装备制约等宏观因素的制约,但产业发展环境也面临诸多机遇:内需市场和消费升级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还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等。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将主要集中在系列化、绿色化、轻量化、舒适性、智能化等方面。最后,祝秀森从新阶段、新格局、新谋划、新举措、新发展五个方面对行业未来发展工作进行了展望。 新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过度期,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新时期我囯安防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是当前的重点工作。 新格局——未来一段时期,我囯安防产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多主体一起研究对策,统筹谋划、产需对接等角度优化产业政策。 新谋划——需要从我囯安防行业层面系统梳理产业基础高级化的现状问题和项目、明确产业基础再造的方向和重点。 新举措——产需对接,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供应单性。引导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和代表性行业龙头企业,以产业链、供应链为纽带,以统一的标隹体系为支撑,构建上下游“企业群”,构建子领域联盟,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以链群方式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竟争能力提升,畅通国内产业循环体系。 新发展——落实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集群化发展。企业是推动产业基础再造的核心力量,从符合安防未来技术和产业变革方向的原料、加工机械、检测仪器、标准等入手,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基础高级化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形成集群化发展,定能发挥我囯的产业产能优势,使行业得到加快发展。 军事科学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教授施楣梧介绍,目前我国阻燃纤维、阻燃纱线、阻燃纺织品的品种、产能、阻燃效果、整体性能等均已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的状态,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整个行业缺少相关政策和法律的进一步推动。 当前,在社会日益重视安全健康的发展形势下,军警、厂矿等部门使用的职业防护服和一般民用服装及家用纺织品均呈现出对于阻燃纺织品广泛而强烈的需求。但因现有阻燃纤维和阻燃纺织品在防护效果、舒适性、经济性甚至环保要求等方面不能兼顾多方面需求,阻碍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施楣梧介绍了一种多组分协效的阻燃面料,该面料通过双层、多层结构有利于提高阻燃织物的性价比,不同层次结构配置不同阻燃性能和其他服用性能的纱线,有利于兼顾面料的整体服用性能,该面料是对多纤维协效阻燃研究的扩充,有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 对未来安防产品的研发方向,施楣梧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二是完善标准/测试仪器体系,让标准指导研发、指导应用;三是推动阻燃纺织品立法。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护服装分会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杨文芬介绍了国内外安全防护产品法规标准。我国的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制修订工作由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12)负责。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应急管理部管理,是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主要负责个体防护装方面的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AQ)的总体规划、制定、修订、宣贯、标准应用和标准工作研究。标准经国家标准委批准后发布。我国近期发布的主要个体防护装备标准,着重解决了安全生产监管难、体制不完善不适应的问题,同时加大了对从业人员的保护力度。例如,GB-12014-2019增加了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异味、耐汗渍色牢度指标,引入撕破强力指标,明确点对点电阻的测试方向;GB/T 38306-2019《手部防护 防热伤害手套》结合我国国情,修改采用现行欧洲标准EN407:2004,加快和国际接轨的步伐,提高国内产品的竞争力;GB 20653-2020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删除缚带款式,增加了短袖工作服和覆盖人体上身躯干和腿部的警示服。 公安部警用研发论证中心高级工程师鄢友娟在“军警制服对面料的性能要求”报告中指出,所有军警制服面料必须满足相关安全性规定,对于绝大部分制服面料,必要的舒适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功能性。同时,还要满足材料能够充分供应、可国产化、性价比高、生产技术工艺路线高效等要求。在对未来发展技术进行展望时,鄢友娟表示,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军警安全防护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另外,军警务职能的细分,各种环境、各种特殊场景的警员防护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同时,随着新的纺纱和织造、后整理技术,新型纺织原料会越来越的应用在新一代军警面料中,使军警制服越来越合体、美观、庄严。此外,智能防护服装、智能伪装服装、智能耐候性服装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多。 技术论坛一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高级工程师顾燕苏对《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要求》进行了解析。她表示,电弧发生瞬间,电弧球表面品温度高达3000℃,将严重威胁在场的作业人员,如若现场作业人员保护不到位必然会导致人员伤亡,制定相关标准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数据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相关国际标准也有更新。《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要求》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电弧防护服性能评估办法,明确了对某些重要部位防护级别的表述与定位。顾燕苏介绍了该标准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选配方法和创新点。该标准规定面料应采用具有本质阻燃性能的材料,不应采用后整理阻燃性能的材料。此外,关于电弧危害的风险评估和电弧能量计算方法,在标准中考虑了国内电力行业的典型工作区域中已知的系统电压、故障电流和操作距离。 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琳以“熔融金属飞溅防护面料技术研究与体系评价”为题作了报告。根据冶金行业历年事故统计,灼烫故发生率最高,表现为高温金液体倾翻坠落、辐射热以及焰融金与对人体造成的烧伤,而熔融金属飞溅防护服釆用阻燃、隔热、抗熔融金属冲击性的面料制成。熔融金属飞溅防护服技术发展历程棉后阻燃、牛皮、覆铝膜、高性能与功能纤维混合等几个阶段。棉后阻燃的特点是燃点低,布面容易出现破洞现象,强力低、耐久性;牛皮的技术特点是厚重、透气性、灵活性以及舒适性都比较差;覆铝膜的特点在于隔热性良好,但厚重、舒适感差、透气型、灵活性差;高性能与功能纤维混合的优势在于永久阻燃性、优异的抗焰融金属冲击性、隔热性。 在对未来技术进行展望时,刘琳指出,熔融金属飞溅防护服仍需要从舒适性、多功能性、降低成本等方面进行提高。 江苏工匠服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术高介绍了疫情后时代下的个体防护市场情况。工匠服饰可生产一般防护服、特种防护服、高警示服、户外防护服、行政职业装、行业制服等生产安全、卫生安全、应急救援等公共安全活动中的个体防护服及团体形象服。他介绍,今年各行业受到了疫情影响,但是劳保用品的市场并没有因为疫情萎缩,在采购方式上由现场招标更多地改成了网络开标、直播、邮寄等方式。但是在口罩和防护服方面,很多企业一窝蜂进入了熔喷布行业,扰乱了市场秩序。他认为,后疫情时代,防静电、阻燃、防酸碱将是采购清单的主要需求。 西安工程大学教授王进美介绍了药物微胶囊纳米复合抗菌抗病毒材料与纺织制品的开发进展。由于人类对织物健康、舒适性能要求的提高,抗微生物纺织品作为卫生功能织物的代表迅速发展。但目前抗菌抗病毒产品依旧存在抗菌抗病毒效果不足、抗菌抗病毒产品耐洗涤效果不足、存在生物安全性隐患等共性问题。药物微胶囊纳米复合抗菌抗病毒纺织品提取了中药药物有效成分,通过超声波分散技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来实现形成纳米结构。权威结构检测结果显示,壳聚糖纳米ZnO、TiO2胶团与纳米银复合材料制备的纳米材料的粒度均小于50nm,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壳聚糖阳离子纳米ZnO、TiO2与壳聚糖纳米ZnO、TiO2胶团/纳米银整理及制备的织物的耐久性、耐洗涤性能大大提高;抗菌混纺纱线梳纺工艺与性能研究解决了纤维表面光滑、可纺性差等问题,各类纱线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球菌的抑菌率均大于90%。 技术论坛二 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副主任周凯介绍了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国际标准化工作及相关标准制定情况。他认为,为了提升我国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行业的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必须提高国内相关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强化国标标准化工作对产业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一是要提升国际标准化技术实力,增加对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投入,扩大能够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专业技术骨干的选拔和培养,提高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力度,加快转化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标标准。二是鼓励先进企业参加消防员个体防护装备国际标准化活动,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快科研成果、核心技术以及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标准的步伐。三是加强加大国内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间的合作。 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毕景中介绍,防护工装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功能性、舒适性、时尚型、智能化等方面。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将针对未来防护工装市场需求,为终端客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功能性方面将聚焦阻燃功能、抗菌功能、电磁防护、化学阻隔四个领域;舒适性方面将实现从纤维到成衣各环节的优化设计,打造未来高舒适性防护工装产品;时尚性方面,与北京服装学院等知名服装设计院校及服装企业深化合作,打造功能性与时尚性兼备的个性化工装产品。智能化方面,将从温度管理、环境感知、数据跟踪等方面着手,提高产品性能。 南通大学教授孙启龙介绍了功能性纺织品防水透湿技术研究及应用。当前防水透湿织物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高密度织物,利用织物结构形成微孔实现防水透湿;二是涂层织物,通过树脂涂覆封闭或减小空隙尺寸实现防水透湿;三是层压织物,在织物上内层层压薄膜实现防水透湿。防水透湿织物主要用于医用手术用衣物、内衣、运动服、外套、滑雪衣手套以及鞋、军服领域。孙启龙还重点介绍了纳米纤维膜的研发以及在防水透湿织物上的应用。 湖南永霏特种防护用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汪泽幸介绍了复用型医用防护服发展现状与趋势。他表示,复用性医用防护面料的制备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层压法,即三层复合式,外层采用抗静电长丝面料、中层采用高透膜、内层采用长丝经编面料或轻薄棉质机织面料;另一种是涂层法,分为PU干法涂层和PU湿法涂层。提到复用型医用防护服的发展趋势,汪泽幸认为,目前,复用型医用防护服的阻隔膜多采用PTFE微孔膜,但面临耐消杀性能不足、复用次数有限等问题;外层面料多采用聚酯长丝加导电丝以确保防静电性能,采用防水后整理确保防沾水性能,但耐多次洗涤依旧是难题;内层面面料需要考虑吸湿性能以提高织物舒适性;复合工艺要综合考虑通透性与层间剥离性能。 兰精纤维(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销售及业务拓展经理孙兰收介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生产了83亿吨塑料制品,约63亿吨成为塑料垃圾,其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近80%都进入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 2018年,中国科研人员确认,南极区域的表层海水里有肉眼不可见的塑料微粒(指直径小于5微米的微型塑料),含量甚至高于地球海洋中的平均水平。2018年,英国卫报报导,维也纳医学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从人类粪便中检出微塑料。研究检验了八名参与者的粪便,参与者来自欧洲、日本和俄罗斯,所有检体内都含有塑料微粒。 兰精是一家将二氧化碳和阳光转化为高性能、情感和美学产品的材料公司。兰精公司的Lenzig FRTM是基于莫代尔工艺生产的阻燃纤维素纤维,使用该纤维生产的阻燃防护服可以更容易地实现其再生可持续发展。 此外,12月3日下午,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组织行业专家对依托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设立的 12月3日下午,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