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疫情之下,发挥信息化关键性作用的观察与思考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0-03-20


吴 迪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原副主任

  当前观察:

  疫情防控,信息化无处不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行各业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措施抑制疫情、保障正常的工作生活,可以看到信息化无处不在的贡献。

  最突出的是医疗信息化。疫情报送、监控和分析系统全面快速,同时创新了网络问诊、健康咨询、远程医疗等诊疗模式。

  最普遍的是在线消费。“非典”以来兴起的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看到小区门口聚集的快递小哥,可以感受到网购撑起了疫情期间居民的日常消费。

  进入小区、办公场所扫描二维码,信息管理系统全方位跟踪各个社区网格的人员流动情况,移动通讯系统更可以掌握确诊患者的历史活动轨迹,有利于大数据挖掘。

  网络办公、视频会议等远程交流方式可以使疫情期间工作不中断,也节省了出差费用;网上课堂可以使在家的学生不中断学业,也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像“云法庭”这样的各式各样的云平台纷纷上线,发挥了在当前形势下的独特优势,突显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前景。

  近期关注:

  复工复产,信息化大有作为

  疫情期间,一些纺织企业走在防控第一线,口罩、防护服生产一直开足马力,全力投入。当前,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复工复产逐步提上日程。面对诸多问题,信息化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

  面对复工员工不足问题,近年来纺织企业采取的“机器换人”措施已经未雨绸缪。智能制造的不断升级,为应对劳动力短缺创造了条件。如化纤厂生产一直自动化水平高,原本需要较多劳动力的后续落丝、运输、检验、包装、入库等工序,采用了全流程智能物流系统,提高了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棉纺厂构建智能化纺纱生产线,包括清梳联、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及络筒全流程的自动化监测,配有智能化故障巡检,大大降低了万锭用工,并向夜间无人值守发展;服装厂缝制环节仍然用工较多,但是自动缝制单元、智能化运输AGV、自动识别配套系统、自动入库流水线等越来越多投入试用,缓解了不少矛盾。

  面对出差交通不便问题,设备维修人员不能及时到位,远程运维系统可以大行其道。纺织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远程运维服务能力,即通过互联网开展远程故障诊断与咨询、专业维修等服务功能。开展这些服务的基础是用户设备的在线信息采集系统、自动诊断系统、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预测模型等。尤其对于那些转产口罩、防护服的企业安装的全新设备,更有利于保障正常运行。进一步说,可以实现设备远程无人操控、工作环境预警、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修复,提高设备智能化管理水平。

  面对产业链配套不畅问题,如原材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是复工不能复产的普遍问题,可以逐步着手从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协同制造系统解决。通过供应链智能化搜索匹配等功能,大范围寻找可用供应商,定位外包合作企业;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维护暂时中断的老客户,争取新客户,同时大力开拓网上销售。试着应用协同制造系统,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企业、行业协同制造网络平台,开展配套订单外包、加工订单转包、设计制造外部资源整合等很大,加强全球范围的重点原辅料供应商、配套产品供应商、纺织服装产品采购商的联系和互动,争取企业早日实现正常运转。

  长远思考:

  转型升级,信息化担负重任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和建设纺织强国纲要的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纺织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出口订单、市场消费、供应链整合、库存消化、资金流转等方面都将面临诸多挑战。但是必须看到,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纺织行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没有变,建设纺织强国的决心不会动摇。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发挥助推器的作用。智能制造在纺织行业已经形成许多试点示范,在降低人工依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配置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优势。新形势下,要加快应用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等手段,开展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的建设,加快企业智能化转型。

  应对挑战的同时,也有新的机遇。今年2月以来,中央高层会议多次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包括5G基建及应用、光伏电网及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车及充电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7大领域,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形势下的纺织信息化建设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新基建的大好环境,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行业应用。

  工业互联网

  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的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加快工业互联网在纺织企业的应用,实现企业各层级数据资源的端到端集成;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数据集成应用,实现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鼓励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资源,构建设计、生产与供应链资源有效组织的协同制造体系等。

  大数据

  加快纺织行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有机结合,推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资源整合,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真正实现大数据的价值。

  人工智能

  发挥人工智能在纺织智能制造中的引领作用,在知识获取、知识库建设、深度学习、优化决策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在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聚焦纺织行业的实际应用,对接生产实践环节的关键需求,尽快实现产业化,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