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在自主创新中再造广州价值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12-01


本刊记者_徐长杰
  11月17日,由广州国际轻纺城、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织造·广州价值”纺织行业论坛在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流通分会会长夏令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海燕,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刘岳屏,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丁宁,广州市商务委员会主任肖振宇,广州市海珠区副区长罗光华,中大布匹市场管理委员会主任苏明庆,广州国际轻纺城副总经理毛国伟、黄瑛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

  当前,中国纺织行业在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下亟待转型。为此,本届论坛重磅推出《“中国织造·广州价值”纺织行业企业调研报告》,基于对1268家业内企业的调研撰写完成。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纺织企业面临多重挑战,电商对行业的冲击及资金短缺等问题不可忽视,生产型企业在节能减排和招工方面也面临严峻挑战。这意味着通过成本控制和营销等传统手段很难应对当前的行业困难,必须要以更高的视角、从全局出发思考中国纺织业的出路。报告发现,在新环境新趋势下,纺织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未来的发展关键。

  毛国伟认为,行业要立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全行业转型升级。他说:“纺织行业依然充满商机,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报告剖析行业现状,寻找未来机遇,为行业的良性发展尽绵薄之力。”

  黄瑛也表示,广州是纺织业重镇,外贸的桥头堡,传统优势非常明显。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广州纺织企业如何寻找机遇,在变革中求发展是关键议题。作为一家大型纺织品采购中心,广州国际轻纺城也在积极探索转型创新发展之路。

  广州纺织业发展是中国纺织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与时俱进、转型升级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纺织业已从作坊式发展转为大工业化生产,形成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以及通向世界之路。特别是以广州国际轻纺城为代表的纺织业已开始不断求变、求新,积极寻找行业与互联网的最佳结合方式,搭建行业生产发展平台,引领变革和创新。

  与会嘉宾从“新常态,新纺织”、“互联网+纺织业的最佳探索”和“中国纺织业的创新发展之路”三个角度深入讨论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嘉宾们的犀利与睿智让会场不断迸发出思想火花。

   议题一:新常态 新纺织
  嘉宾: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流通分会会长 夏令敏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商务部市场运行专家顾问、中国信息学预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范剑平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斌

  随着经济全球化、人民币国际化及跨界资本流动的进程加快,中国各产业逐渐丧失低端生产的优势。纺织企业受到全球经济的哪些影响?如何应对?又如何实现“把广州货品卖到全世界”升级到“世界货品在广州卖到全世界”?
  夏令敏: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特别是出口,其实这是转型过程中制造业的必经阶段。国际竞争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位置,如东南亚、非洲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但从结构看,我们还有优势。

  首先我们的劳动力素质高、效率高。从产业优势上讲,我们还有很大的产业链优势。同时也有总量及装备行业的优势。我们始终相信,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用几千万人为中国纺织服装提供服务,更多的是我们为他们提供服务。

  当然我们也面临很多问题,但都可以克服。未来,产业还要从科技、品牌、产业布局、人力资源建设方面大力推动。我们预期“十三五”期间,中国纺织业在转型升级中定有更好的发展。

  范剑平: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原因首先是中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例如,去年中国经济增速虽只有7.3%,但去年一年的增量部分有8665亿美元,这8665亿美元如果单独算一个国家,2014年可以全球排名第17位。其次是过去的劳动力竞争优势已失去,但包括纺织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已开始进入机器时代、数控时代。未来,更多靠品质提升的企业将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在近两年中国经济调整中,纺织业因市场化程度高、民营企业多,使利润增长超过全国所有产业平均水平,表现很好。大概两三年时间纺织业升级更新到位后,用工需求将下降,加之提高效能及市场优势,会逐步破解行业难题。

  张斌:中国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期,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当下,我国制造业量的增长到了瓶颈,但质量提升空间很大。中国制造业规模是美国的1.5倍,集聚优势独一无二,海外竞争空间很大。中国制造业是高度国际接轨产业,纺织业有如今的大发展,得益于产业的高度市场化及企业努力。

  议题二:互联网+纺织业的最佳探索
  嘉宾: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服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曹磊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部主任、

  高级研究员 李江涛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CCTV财经频道、

  北京电视台、央广经济之声特邀评论员 刘兴亮

  互联网浪潮正强劲、快速地扑向各行业,纺织业能否完美融合?该以何种方式探索出最佳结合方式?
  曹磊:“互联网+”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导致了流通链的革命。“互联网+”与制造业结合的目的有三:电子商务流通、采购、销售。当下,纺织业在互联网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同时行业库存压力非常大,部分企业虽进行了B2B转型,但没取得很好的突破。

  其实,“互联网+”不等同于电商,除销售产品,还可帮企业融资、众筹。当前,互联网给产业带来重大挑战,商业模式、营销模式都在改变,纺织企业必须用全方位的思维审视企业的经营策略。

  李江涛:很多人认为互联网电商的存在导致实体店生存艰难,但为什么广州国际轻纺城能活下去?哪些东西是互联网代替不了的?

  互联网是工具,要用好我认为最重要是把规模做起来。互联网强调平台性,未来社会一定是地面平台与线上平台的结合。纺织业出路在哪?现在纺织业与世界工业发展趋势一致,从工厂走向公司。公司有销售和服务,工厂只有生产,纺织业必须向公司发展。

  特别是,目前纺织业资本化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互联网领域,纺织企业首先要对面料从开始追踪到最后,甚至要追踪面料的消费方式,将消费需求结构进行数据化收集,把单纯的客户管理变成客户经营,我们将其称作“拦截性服务”,以此扩宽行业消费力。

  刘兴亮:“互联网+”本质一定是引擎,它为什么会到人人不可或缺的程度?可能有三个动力:新的技术设施、网络,新的生产要素,数据资源。这样的形形成了新的分工体系。

  拿零售业为例,互联网提升零售交易效率,效率也是“互联网+”非常大的本质。中国互联网零售领先全球的几个因素:人口多、世界工厂,更重要的是传统商业体系不完善。为什么“双11”火爆?就是商业体系不完善,相对来说政府对这方面的政策比其他行业宽松很多。世界上能生存下来的物种是应变最迅速的,纺织企业也要顺应这种发展。

  议题三:中国纺织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嘉宾: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海燕

  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 刘岳屏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 蒋廉雄

  广州国际轻纺城副总经理 毛国伟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纺织企业可通过何种手段进行转型升级?转型过程中要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张海燕:纺织产业的流通发展和产业发展密不可分。2014年,我们定期跟踪的产业市场超过1000家,经营面积现在已是1.2亿平米,经营商户数量从2006年67万户发展到现在近100万户。这些数字表明我们的产业流通无论从平台规模还是交易额数量,都实现了翻倍增长。十年发展中,专业市场在硬件上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特别是各个区域的专业市场发展规划都是未雨绸缪,长远规划。

  广州是500年的商贸之都,积累了大批非常优质的产能基础,包括工厂、产业工人、供应链管理系统等,特别是企业的管理水平、设计研发创新水平,都有了极大进步。

  刘岳屏:今年纺织出口是负增长,广东服装产业自2008年开始下降,后面几年与全国的增幅差不多。去年开始广州服装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今年1~9月份远远高于全国。虽还没找出具体原因,但我认为一定与创新有关联。

  特别是,今年全国唯一一家服装设计主题公司上市,上市之前少有人提到这家公司,也不被人看好,但现在股值连续上涨,这就是创新企业所彰显出的巨大潜力。

  蒋廉雄:企业品牌不创新很困难,创新也并不意味着成功,所以创新一定要有目的、收益,是价值的创新。研发新品可能一夜之间被“山寨”,如何解决?创新要围绕客户尤其是大客户进行,针对大客户的创新还有什么?知识产权的保护,大客户使用产品后,不会轻易地再用山寨产品。因此对创新本身进行品牌化,也是对创新成果的一种保护。

  毛国伟:广州国际轻纺城从十年前与3000个中小企业商户走到今天,一直都在走创新发展之路。今年,轻纺城对商户的产品引导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做一个齐全的辅料一站式平台,讲究品种全,希望服装企业、采购商到这里能进行一站式采购。当然产品还要时尚,近两年我们愈加重视引导商户自主开发产品,就是因为持续创新之路。

  第二,2010年我们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在品质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2010年我们导入了国际著名的管理公司做物业管理顾问,希望用国际物业的品质要求自己,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我认为这就是创新。

  最后,3000个商户令我们倍感自豪,十年间商户的自发创新无处不在。广州国际轻纺城的产品从很普通,到现在的时尚化、高端化、品牌化、原创化,除了平台建设,更离不开轻纺城每个人的奉献。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