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揭开买手店面纱
文章来源: | 2014-04-30
买手模式成长于今,虽犹如一股春风拂过大地,但大大小小的买手店的生存之路尚不平坦。
中国式买手店运营模式初探
董笑妍/文
    近来,“买手店”再度成为热词,SHINE、D-mop以及开店规模迅速扩大的I.T等买手店,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商业区,其影响力已扩散到城市周边乃至二、三线城市。

    在他们当中,小微买手店、连锁买手店等在中国同步兴起,其发展历程有哪些共通之处?一家买手店的建立,其间每个步骤、细节与关键点,究竟与本土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有着怎样的联系?当前,中国式买手店的运营模式具有哪些优势,又面临着哪些潜在危机?
 
一缕春风拂大地
    伴随着买手制和买手店的出现而兴起,中国的职业买手遍布各大时尚之都,光鲜身影背后是对于服装产业运作的熟悉,以及连接店铺、设计师和消费者的使命。从买手的工作细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今买手店的运作模式和生存现状。
 
    中国的消费市场已经开始逐渐接受个性买手店的经营模式,但如今的时代背景已远远不同于“不动脑子就能赚钱”的90年代。买手模式成长于今,虽犹如一股春风拂过大地,但大大小小的买手店的生存之路尚不平坦。
初起征程的中国买手店
 
    除I.T、连卡佛等香港买手店外,由本土设计师创立的买手店声望日增。四五年前,栋梁、薄荷糯米葱(BNC)等主推中国本土设计师的买手店在北京初露锋芒,并让陈平、何艳、王一扬、张达等诸多服装设计师走进京城消费者视野。位于成都的买手店肆合,同样专注于华人独立设计师及其作品,其主理人蒋昊认为:“买手店推崇的不是一味追逐流行和关注度,而是需要用自己的眼光发掘一些大众不知道但却是好的东西。”
 
    这些买手店成功建立了设计师与消费者的沟通渠道,让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与商业接轨,也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检验作品的试金石。
 
    如今,中国本土买手店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商业区,其影响力已经扩散至城市周边乃至二三线城市。杭州可以算得上是买手们公认具有买手店潜力的城市。
 
    早在数年前,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等品牌就已经在杭州出现,如今Missoni、Alexander Wang、Philipp Plein、Marc Jacobs等品牌也相继入驻,当然,这些品牌并没有在杭州开专卖店,而是由买手店组织销售。仅在杭州大厦D座就有Coppelia、ALLE、CO11、D-mop、P+潮流主题公园等10多个买手集成店。
 
    同样,在沈阳,买手店也来了。
 
    沈阳卓展百货的卓越精品馆中,一个全新店铺SHINE引起了沈阳诸多时尚爱好者的兴趣,诸多在沈阳难以见到的品牌出现了,无论是Comme desGar-cons还是Visvim、Alexander Wang都展示了在沈阳难得一见的款式。同样,沈阳大悦城D-mop店开业时,也着实让很多沈阳的时尚青年热血沸腾了一下。如今,SHINE、D-mop以及开店规模迅速扩大的I.T,已经成为沈阳乃至周边城市时尚人群热议的话题。
 
买手是产业与时尚的纽带
 
    对于店铺来说,买手是品牌重要的运作者,组织商品进入市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买手靠的不仅是眼光,更是对品牌、店铺运作的熟练把控。
 
    其实,选样、下订单只是买手们很小的一部分工作。时尚买手的工作更多的是了解需求、产品规划、库存管理等,必须了解市场,针对公司的营销计划,选择性地关注目标客户群的需求。建立对目标客户群的了解后,才是对潮流的熟悉。
 
    “这也正是如今本土买手店发展的根基所在。顾客绝不会选你所爱,买手个人的审美观尚无法左右店铺的风格。你必须真正了解店铺周边客群的风格喜好、消费能力、生活状态甚至日常喜好等。”职业买手江柠说。
 
    时尚买手是店铺、设计师和顾客的中介、桥梁,起信息交流和沟通的作用。买手们把顾客的需求、喜好,通过订单方式传递给设计师,同时也把各品牌的流行趋势展示给顾客。受欢迎程度最高的单品搭配渐渐成为时尚,更多人开始穿戴这类搭配,相应的也会刺激设计师采用这一种流行元素。在这一种互动的关系中,潮流便应运而生。
 
    江柠说:“买手的决定对于设计师也会有反作用力,设计师可能追求完美主义,设计上天马行空,可能会为了一个出色的设计不惜用昂贵的面料和工艺,而买手更需要逻辑性,可能更多的会通过市场行为在精神理念上影响设计师。”
 
    因此,对于买手店和设计师品牌而言,买手都是运营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如今存在的问题是,不论在商场还是买手店内,大多数买手都是由零售工作中转行来的,他们虽然具有较强的市场敏感度,但是潮流前瞻性不足;同时买手在国内的工作空间还会受到老板的约束。但未来中国买手职业的上升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一个反映中国新型消费模式的风向标。”江柠表示。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