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症结何在?上海自贸区机遇几何?国企改革与自贸区可否形成联动效应?针对当前这些热点问题,席时平从个人观察出发,向《纺织服装周刊》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国企改革,上海自贸区建立,这些都是关乎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在大环境面前,席时平率领着上海纺织集团,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书写着自己的愿景。
谈国资国企改革
TAweekly:去年12月17日,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20条”;12月24日,上海市国资委组织学习了“20条”,您也参加了这次学习。通过学习,您有了哪些新理解?
席时平:国资国企改革具体落实到我们集团,具体方案现在还没出来。但是作为大集团,我们已在内部做了动员。
这一次,上海国资委对国有集团的改革发展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就是一定要成为在国际国内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特别是要在明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实施分类监管,具体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我们纺织集团肯定是竞争类。现在中国纺织业95%以上都是非公有资本,那么国有资本在这个完全竞争的行业当中,到底能起些什么作用?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纺织业有没有国有资本其实是无所谓的,但上海作为原来国家最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现在又是纺织业高度发达的长三角龙头和中国唯一有条件打造成世界时尚之都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一个既有科技含量,又有文化底蕴的时尚都市产业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集团作为一个国有大集团,既在长期发展中留存了较多的优质纺织资源,具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科工贸结合优势,又有近几年转型升级所打下的基础,在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和打造上海时尚之都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引领作用。
所以,我们现在的一个基本想法就是,我们要做民营企业没有条件做或者不愿意做的一些事情,要承担责任,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的发展方面起带头作用。我们也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提出“科技与时尚”发展理念的。
TAweekly:根据“20条”的改革目标,上海将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8~10家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以及一批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引领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上海国资委把纺织集团归类到哪一类?或者说纺织集团自己有归类的定位吗?
席时平:这肯定是一个互动的关系,目前上海国资委还没有明确把上海纺织集团归入到哪一类,但国资委在编制这个分类目标的时候,肯定已经对各个集团有事先分析,比如上海纺织集团是排在第二类还是第三类。而且,国资委对竞争类企业的目标定位也是很明确的,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努力成为国际国内同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另一方面,我们这次编制改革工作方案,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确定集团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我们要主动去对号入座,提出激励自己的目标。我想,有近十年战略转型打下的基础,实现“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的目标肯定是有条件的。当然,我们绝不会满足于这样的目标,经过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我们肯定会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最终实现“成为中国现代纺织的领航者和全球客户信赖的服务商”的愿景。
TAweekly:在新一轮的国资国企改革中,要提高国企的市场化水平,最需要突破的点在哪里?
席时平:实际上国资国企改革主要矛盾在政府,不在我们。企业要市场化,就需要整个管理体系的市场化。你希望做很多事情,但在原有体制下你不能做,这些约束如果都解除的话,很多事情就可以做了。
国资国企的改革要深化,就要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政府不能把国有企业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当作党政机关来管理,否则市场化程度很难提高。这一次,“20条”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国资的改革来促进国企的发展,管企业的方法要发生改变,这样国有企业内部的体制机制才会发生相应改变。政府转变职能是推动国企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
TAweekly: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您怎样理解这句话?
席时平:“决定性作用”和原来的“基础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是会对我们整个经济发展带来根本变化,因为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怎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现如今,很多情况都对民营企业不公平,它们在整个市场经营当中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国有企业因为和政府有天然的联系,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占有着很多资源,比民营企业要有优势。现在政府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情况也会逐步改变。所以,我们必须适应“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下整个国家管理经济办法的变化。这一次上海市政府提出通过国资改革来带动企业发展,而不仅是强调改革。改革不是目的,而是要发展,要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此外,国资国企改革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目前上海国资委是我们集团的大股东,掌握70%以上的股权,我们另外还有5家股东也都是国有的。虽然从来没有哪条规定说民营企业不能参股,但按照原来的国企管理方法,混合所有制实际上受到很多制约。要发展混合所有制,国资委可以让渡出来一部分股权,卖给其它非公有制的企业集团。当然,现在这方面对民营企业肯定是更加开放了。这次“20条”提出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推动国资的开放性、市场化重组。
谈自贸区新政
TAweekly:去年8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成立,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鲜事物,您怎么看待自贸区新政?
席时平:自贸区在上海的实行,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办法和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之路肯定有好处,但我们的思维也要转变过来:第一,自贸区绝对不是原来意义上税收优惠的“开发区”;第二,自贸区肯定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保税区”。
要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积累新形势下参与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的经验,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实证样本和参考依据,进而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到纺织行业,如果你的企业是单纯的制造或者品牌销售,我个人认为进入自贸区没有多大意义;如果你要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那么进入自贸区肯定是有益的。就看你怎么利用整个国际资源来运作。所以很多跨国公司对自贸区很感兴趣,研究得也比较深。
TAweekly:您觉得自贸区政策会为纺织服装业带来哪些信息?
席时平:纺织业的外向型比较高,海外关系比较多,自贸区会产生很大影响。我们集团本来就是外向型的,国际贸易占了我们业务总量的70%以上,贡献了集团总利润的三分之一。
当前,我们集团国际贸易的转型,对整个国际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我们还成立了 “自贸区研究小组”,专门来做这方面的事情。
看待自贸区要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我给企业的建议是,企业一定要先弄清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再结合自贸区政策有个事先判断。但自贸区的政策还在不断深化,因此这也会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所以,两者要结合好才能对企业有利。
但可以确定的是,你必须有一个只争朝夕的精神,自贸区政策成熟以后就会在全国推广,而不会等到三年以后再推广。希望这也可以成为一点建议。
谈联动效应
TAweekly: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和自贸区新政都在去年正式启动,这两者是否能形成联动效应?
席时平:国企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自贸区新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营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变化,全国的营商环境都会发生变化,但自贸区是先行者,是一块试验田,对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如果抓住这个机遇,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肯定会起很大的作用。
TAweekly:最近有一篇评论说必须把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放在上海未来30年发展的纵深视角下,来全面考量此次改革的重大意义。请您畅想一下,30年后的上海纺织会是什么样子?
席时平:我们公司有一个愿景:“致力于成为中国现代纺织的领航者和全球客户信赖的服务商”,这个就是我们集团的奋斗目标。首先,我们要成为中国现代纺织业的领航者,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有比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比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另外,我们要成为全球客户信赖的服务商,我们的品牌,不但在中国要有一定的地位,在世界上也要有比较大的影响力。这个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都在为这个愿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