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中国定制矗立“云”端
文章来源: | 2014-03-06
在云定制体验店里,我们可以直观感受数字化生产与数字化营销为服装定制带来的便捷。参数化的CAD技术与3D扫描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服装定制的规模化,RFID及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数字化销售,数字化技术与云计算的结合,可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服装营销平台。
 实践定制
服务定位产业方向
访恒龙有为实业(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兴海
    鲁兴海的办公室里没有一本关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书籍,却有近百本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其中,最有时代气息的读物就属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了。鲁兴海对于中国服装定制“云”的未来充满期待,在采访中,他反复提及服装定制理念及定制行业的服务性问题。同时,他认为,目前中国定制行业格局十分复杂,中国定制“云”的建立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持续性突破,更需要相关行业标准的出台。
 
轻重定制“云”不同
     TAweekly :作为中国定制“云”概念的提出者,您是怎样理解这一概念的?
     鲁兴海 :在了解定制“云”之前,首先要弄清定制的概念。就我的理解,定制可以分为轻定制、重定制两类。这就类似于大锅和小灶的区别,轻定制是根据套码流水线生产,重定制则是通过单个量体、单个裁剪、缝制毛壳、二次精裁、成衣制作等多道工序生产服装,两者耗费的人力物力是不同的。而定制“云”则是建立在整个定制行业之上的一个数字平台,它对于这个行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TAweekly :您指出的定制“云”是一个大平台的概念,那是否轻重定制模式都在同一平台上呢?
     鲁兴海 :不是的,轻重定制的“云”是不同的。轻定制注重规模经济,讲究量产,因此,轻定制企业在研发定制“云”时注重的是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而对于重定制而言,手工制作是底线,不管定制数字化到哪一步,手工制作是不会改变的。因此,重定制重视定制“云”平台的服务能力的提升。
    例如,我们公司的“云”端会记录下客户的身体尺寸以及定制不同款式衣服的放量,从而把握客户的着衣习惯,在客户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制作好成衣并寄送上门,甚至会给顾客一些搭配的建议。
探索量化经验模式
     TAweekly :除了提升服务功能,在建设服装定制“云”过程中,还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鲁兴海 :任何商业模式都是容易被复制的,一个企业要实现长久的盈利,就要深入挖掘市场潜力,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在建设定制“云”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普及定制理念,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定制。这些年,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希望能通过便捷、快速的方式定制一套专属自己的服装来提升气质形象,这就是定制“云”存在的价值了。
    在普及高级定制理念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就拿西服定制来说,在欧洲,几乎每个商业人士都要拥有几套西服,这些西服陪伴他们出席不同的场合。例如,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必须着礼服,否则就会贻笑大方。但是在中国,这种观念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我在很多非常正式的场合,发现大家的着装很随便,这就体现了一种文化差异。
    有很多顾客在定制西服的时候,都会告诉我们他即将参加一个什么样的会议或晚宴,我们会根据场合和顾客的情况向他推荐定制的西服类型,其实,这也是一种服务。
 
    TAweekly:您认为,中国高级定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鲁兴海: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才明白任何好的工艺都是民族手工、高档面料和市场潮流的结合。
    我们的民族手工是值得骄傲的,西服的手工制作和中国刺绣比起来简单得多,因此,凭借中国人的手工技艺,没道理做不出上等的西服。在早些年,我也曾请一些“红帮”裁缝的后人一起去香港学习先进的西服款式设计和制造工艺,这些经验丰富的裁缝是我们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其次,中国的高级定制市场巨大,这也是建立定制“云”的必要性之一。我们希望能探索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不会破坏传统的高级定制的概念和原则,同时又能量化师傅们的经验,将他们根据尺寸、版型把握放量的经验服务更多的人。
    最后,中国的服装定制企业规模不一,有很多都是中小企业,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建立一个平台将行业的资源整合起来,用同一个声音说话,让大家都得到发展的机遇。
 
行业标准亟须建立
    TAweekly:正如您所言,中国定制“云”平台的建立对于服装行业来说是大势所趋,对于相关标准,您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鲁兴海:我认为,首先还是要做好定制产业的市场细分。根据厂家生产方式的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不同将定制业进行划分,在一个总体纲领之下,对应每个市场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
    在市场细分之后,定制“云”的各方参与者都能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也能在大的平台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既规避了恶性竞争,又使得行业得以全面发展。
    其次,就是在细分的基础上做到融合。这里的融合指的是资源的融合、人才的融合和平台的融合。当然在融合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每个环节的利润配比,这样才有利于平台运营的可持续循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