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你好,中产
文章来源: | 2014-02-19
提起中产阶级,很多人的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衣食无忧、名车豪宅的富足生活。由于缺乏官方标准,各国对中产阶级的定义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本刊记者_罗欣桐/文    张彦山/摄
    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曾占据黄金位置的Esprit、Mango等昔日消费者心目中的“高端”品牌,如今却在快时尚、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冲击下夕阳西下。与此同时,瞄准中产阶级消费者的高端买手店老佛爷百货回归老北京,十个进店的消费者有几个带着购物袋出来,又有几个进店只是喝了杯咖啡?
    在中国,何为中产阶级?“中等收入群体”以及“富裕收入群体”是否就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钱又该怎么赚?在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包含着物质收入、精神志趣、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指向等多维度意味。而这一系列的综合指标,在中国又无可避免出现偏差。
    不论如何,中国特色的“中产阶级消费”已形成,并对中国百货、品牌消费产生影响。正是这股“不安分”的力量,推动着中国服装业不断变革。
 
何为中产?
    谁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在中国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的中产阶级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中产阶级?一系列的问题,也许都能用“时代”两个字概括。
新富阶层(1978~1992)被培育
    1978年开始,中央政府政策逐步转变,尤其是所有制的改革,使中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在消亡了近30年后再度复苏,从政策变动轨迹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解禁农村工商业;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1982年,个体经济首次进入宪法;1988年,私营经济的提法首次再现在宪法⋯⋯
    政策的变动直接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由于当时个体户的名称并不好听,所以能在国营、集体单位发展的人不会选择这一行业,大批返城知青、城市闲散人员,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离退职人员,乡镇农民,甚至包括一些劳动教育、刑满释放人员等未能在国有、集体企业谋到职位的人员构成了个体、私营主流。
    同时,收入分配政策作出了调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观点在当时深刻触动人们对财富的重新认识。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经济制度有弹性、最早实现资源与市场相结合的人迅速实现了资本的积累成为新富阶层。1978~1992年处于经济发展上升阶段的中国衍生了大量的新富阶层。
新富阶层构成:
    个体户,私营业主,乡镇企业主:此类人群占新富阶层比重最大,这部分人在原来的社会结构中大多处于底层,属于社会外境与边缘层的体力劳动者群体,因最早与市场相结合,从而在市场体系下获得明显的经济利益。
    国有(集体)企业高层管理者,各类经纪人、各类明星:该阶层约占新富阶层比重20%~25%。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中央政府尝试了多种资源控制模式,这样分权、控权的不断转换,使握有一定实权的国有(集体)企业管理者,可以实现资源与钱财的交换,聚敛财富。同样,一些身在短缺资源行业的职员也能利用其行业的强势地位,实现资源与金钱的交换,迅速致富。
 
特征:
    早期的新富阶层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由于自身与社会的多种综合因素,他们的财富来源与社会地位基本不被社会认可。民众与学者普遍不认为新富阶层等于中产阶级,认为这些人的财富不稳定,可能会因为制度与法律的完善而失去中产的地位与财富,尤其是后者。
中产阶级(1993年以后)正形成
    1993年以来,中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中国的中产阶级真正形成并迅速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市场经济框架修订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混合形式,私有产权在政治上得到认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第二轮高潮。
    1993年以后,中国加大了引进外资企业、技术的力度,大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进入使在外资企业服务的白领迅速递增。在政策的鼓励下,大批有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高学历者纷纷下海经商,同时大批国有、集体企业在改制、拍卖、租赁过程中转变为私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
    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构成不再是社会边缘群体,群体形象与素质不断改善,全国的私营企业主总人数从1989年的21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395万人。中央政府数次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业事业机构人员的工资收入,使这一阶层有条件跨入中等收入阶层。
    在中国,至少上世纪90年代前,并不存在对“中产阶级”的研究。直到2005年,国家统计局才“根据国际标准进行换算”,完成了对中国中产阶级的定义,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5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国人,即中产阶级。
    根据这一标准,中国2005年已经拥有了6550万“中产阶级”。而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全球中产阶级”标准,2010年中国有8亿中产阶级。亚行数据同时表明,根据全球中产阶级标准,也就是每天消费10至20美元之间的阶层,中国仅4600万中产阶级。
    尽管如此,上海2012年人均GDP高达7.3万元人民币,已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贵州省的人均GDP在2012年仅为1.3万元人民币,依然属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水平。
 
中国特色的中产阶级构成:
    白领:经理、外资企业白领雇员;国有和其他形式企业的中层、基层管理人员,特殊垄断行业的中层、基层管理人员。
    中、小规模企业家:经济资本相对雄厚的群体,包括:小型私营企业主;国有、合资企业的承包经营者。
    专业人士:这部分群体涉及的领域很杂,包括教育、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建筑师、律师等。
    新型文化人:影视制作人、编辑、记者等,工作在朝阳型的文化产业,并能从资讯中接触到大量的消费品位,潮流等信息。中国的情况与欧洲相仿,这个群体处于社会空间的上升轨迹,人数在不断增加。
 
特征:
    1993年以后,以政治、经济、智力精英为主体的中间阶层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新中产阶级,与早期的新富阶层比较,这部分群体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财富的来源也更接近于合法、透明,拥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并基本得到社会的认可。
    早期的新富阶层和发展期的中产阶层,共同组成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中产阶级基础。这群“先富起来的人”拥有相互趋同的、与传统消费观念不同的消费行为。而这种消费行为,即宏观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消费”,也因为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客观发展情况,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中国特色。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