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新新人类的衣橱盘点
文章来源: | 2014-01-20
《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20~30岁的年轻消费者,对买衣服这件事儿都有话要说。
本刊记者-黄天玉
    2014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但对2013年的盘点仍未结束。2013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一年,无论是国内企业、海外品牌还是设计师品牌都交出了多姿多彩的成绩单。以往,我们都习惯以观点说话、以数据判断,却很少去关注最终拿到产品的消费者。
    为此,《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20~30岁的年轻消费者。80后、90后的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尽相同的穿衣理念和价格敏感度。他们中有的是热衷血拼的时尚达人,有的是将实用主义进行到底的节约一族,但对买衣服这件事儿却都有话要说。
 
探寻衣橱里的秘密
    岁末年初,请听消费者们说说,2013年,他们买了什么?关注什么?2014年,他们又想买什么?期待什么? 
【消费者说】

仇丽莉,30岁,市场总监:
期待下一个让我记住的消费体验
    从淘宝、街边小店到ZARA、DKNY、JORYA,再到Burberry,仇丽莉的年终衣橱可谓包罗万象,各种风格、档次的服装都有所尝试。不过,和大多数年轻消费者一样,仇丽莉在去年有六成衣服是在网上购买的。
    “现在买衣服讲求个性化,一般的品牌服饰已经不能满足我了,所以我会选择潮流敏感度更强的淘宝个人店。在上海,我还经常光顾一两家特定的小店,可以根据我的身材定做指定款式、面料的衣服,这个可能更合适我一些。”
    对于线上淘衣,仇丽莉的原则是只会选择单价在350元以上的服装,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经过精挑细选,她把几家淘宝店列入了固定购买清单,一般一次性购入3~4件衣服。仇丽莉认为,目前线上的服装店不仅能在设计和价格上抓住顾客的消费心理,而且在购物体验上也有所提升。
    “一次我在某淘宝店买了4件衣服,但送来的有3件是我买的,还有一件不是我买的,我以为是卖家发错货了。实际上是另一件我选购的衣服需晚几天到货,而这件衣服是卖家根据我以前选衣服的风格赠送给我的。”这次线上购物的小插曲给仇丽莉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这说明卖家很有心,他会去了解你的品味与选择,记录下来,并且真的为你挑选赠送了一件你可能会喜欢的衣服。”
消费关键词
感性体验式消费兴起
    体验式消费如同一股旋风,风靡线上线下,也幻化出不少形式。以最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服装品牌终端店为例,不仅可以在陈列上做文章,还可以依托LED、互动橱窗等高科技手段,采用香氛、音乐及生活小道具为橱窗增添趣味。
    而在消费者越来越具备主动权的今天,百货和终端加码体验式消费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消费者购物的愉悦感。北京西单大悦城曾推出寻找在商场角落潜藏的60只小黄鸭的活动,吸引了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参与,“这种体验方式能让消费者在寻找中获得乐趣,同时还能关注到更多店铺,比起传统广告我更接受这种形式。”一位消费者说。
    比起娱乐大于实惠的活动式消费体验,与价格挂钩的体验式消费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此前,服装品牌Gap就曾有“试穿即可打折”的活动,让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足够动心。
    如今,体验式消费不仅活跃于线下,在线上虚拟市场也可将体验发扬光大。2013年,淘宝“双11”、“双12”的“场景购物”、“购物预测”模式就不失为一种既方便了用户购物,又增加了商家曝光率的新尝试。
    此外,在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今天,传统品牌与网络电商合伙构筑体验式消费平台的案例也越来越多。美国品牌Kate Spade就曾与eBay合作,在一些终端店铺开设“可购物橱窗”,消费者可从橱窗的触屏上下单,通过eBay移动支付软件付款,所订购的Kate Spade商品将在1小时内送到指定地点。
 
【消费者说】

孙龙浩,28岁,旅行社从业者:
一件衣服穿五年,是男人的习惯
    “一件衣服穿个六七年,对于我来说是常事,在我的衣柜里甚至还有不少学生时代购置的服装。”作为一名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职场西装和日常休闲装是孙龙浩衣橱里的全部,也是大部分男性消费者的置衣习惯。
    在商场看好款式和尺码,再到网上下单购买,孙龙浩去年约有八成服装是这样在天猫购买的,一些贴身衣物则习惯在优衣库、H&M等快时尚品牌选购。
    “潮流是轮回的,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循环,比如这两年比较时兴军绿色工装外套,这类大衣其实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购置了。”在孙龙浩看来,整体缺乏变化的男装几乎没什么逛头,在男人的脑海里也永远不会出现“衣柜里总少一件衣服”的念头。
    “确实是有一部分男性需要场合感较强的衣服,还要具备一定品质。”孙龙浩也注意到了近两年男装专柜里的服装无论是款式还是色彩都越来越花哨,但他认为这只是中性风潮在“作祟”,并且仍属小众。
    “一件衬衫只要尚且合身、整洁,没有特别明显的磨损,我就认为没必要再去买类似款。”孙龙浩说。
消费关键词
男性固执的消费逻辑
    随着“后奢侈”时代的到来,高端商务男装迎来了春天。贝恩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中国奢侈品男装年增长率达14%。有预计认为,中国市场到2020年将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44%。可观的数字让时装周增加了男装发布秀的比重、奢侈品品牌积极开拓男装产品线,同时,国内也涌现出了不少新本土男装品牌。
    不过,男人的购物欲是否如此容易打动?当年轻人逐渐成为消费群体中的核心力量,低龄的男性消费者到底有没有这么强劲的购买力来稀释日益扩容的男装品牌规模,似乎还是件值得商榷的事儿。
    比起女性消费者,男性不易受到环境和他人观点的影响,在买衣服时直指服装品质,而非外观。而且,男性消费者通常不愿在讨价还价上浪费太多时间。在记者的采访中,80后、90后的男性消费者基本延续了这一特性,特别是线上购物为他们节约了购物时间。
    花相对多的钱在商场买一两套上档次的正装,在固定的几个大众品牌“抄码”后在天猫下单或是光顾凡客诚品买一些基本款,这是大多数年轻男性消费者的服装购买逻辑。“逛商场这个过程本身就不是为了花钱。”一位80后男性消费者坦言,除了陪家人和女朋友,自己几乎很少逛商场,即使有在商场挑中的衣服大多也在网上购买。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