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桑西移的大背景下,六合积极改制,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开创有个性元素的自有品牌,坚持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呈现出了一个中国丝绸行业骨干企业应有的姿态。
始创于1912年的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然走过了风风雨雨100年的历程,它经历过问鼎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的辉煌,也曾因受经济危机动荡影响而跌入到低谷。今日,在东桑西移的大背景下,六合积极改制,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开创有个性元素的自有品牌,坚持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呈现出了一个中国丝绸行业骨干企业应有的姿态。
积极调整生产结构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届副主席张澜等人始创的六合丝绸,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较高的国际声誉,早在1915年就与茅台酒一同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经过百年的发展,六合已经成为中国丝绸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
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立荣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谈到,六合丝绸一直秉承“以丝绸为魂,以品牌为核心,以市场销售为重点,以创新为突破口,通过科技进步,最终把企业做强做优”的思路,对企业进行着优化调整。
江浙一带、山东以及四川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种桑养蚕的重要基地,然而抗日战争时期,东部沿海地区丝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作为产丝大后方的四川这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辉煌一时,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民不断从土地上剥离出来,蚕农越来越少,全行业发展面临瓶颈阶段,在改制的岔路口上,六合丝绸及时做出了调整,企业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以生丝、绸缎等原料与半成品生产为主,服装加工为辅的生产结构逐步转变成现在的以服装加工为主,绸缎次之,生丝所占比重最小的生产结构。
“以原料与半成品为主,服装所占比重太低的结构,导致我们严重依靠国际市场,经常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911·事件”以后,意识到这一困境的六合丝绸下定决心走改制道路,对企业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招商引资,增加成品生产,引进服装加工企业,而原料的生产基地也从南充转移到了相对经济落后的凉山州、宜宾等边远山区。“原料减少了,缫丝也在压缩”,继而企业的生产重心转移到了成品与半成品的加工层面上,并且企业还拥有了四成左右的自有品牌收益。虽然企业产值在数字显示上较之以前有所下降,但任立荣表现得很乐观,“这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的方向正确,结构合理,发展只会越来越好。”
开创个性自主品牌
丝绸原料的高价值决定了丝绸一定要走中高端路线的定位。消费者是上帝,摸清上帝的心思,企业才能更好地赢得市场。任立荣称,国外消费者对于价位高却非国际一线品牌的产品兴趣寡淡,国内市场消费能力虽然逐年在上涨,但由于产品样式、花色单一,不被中青年主力消费群体认可,高价位又不被老年人认可的原因,丝绸产品的市场并不十分乐观。因此,丝绸产品的销售成为了每一个丝绸企业都非常关注的重头戏。
任立荣表示,以品牌为核心,坚持自有品牌的研发和推广,是六合人前进的目标。“可以为国际一线品牌做代工,说明我们的生产技术已经达标,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做自己的品牌。”他坚信,设备可以用钱买到,这都不是难题,难的是专业设计人才的缺口。六合丝绸不仅仅在公司内部设置了专业的设计团队,更是从上海、广东等地聘用专业的设计公司来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任立荣介绍,六合集团刚刚与四川南充服装艺术学校签署了校企合作项目,“我们一直在寻找市场的需求点,力求打造第一时尚丝绸品牌企业。”
而如何才能打造适用于国内消费者青睐的品牌,如何更好地把控国内消费者口味的转变?“以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为主时期,我们只要摸准了厂家的口味就可以成批量生产,而在转向做以服装品牌设计及加工为主的时期,每一个消费者的喜好都是我们要把握的。”
营销模式出新意
目前,六合丝绸已经初步形成了线上销售为主,线下消费为辅的销售模式。任立荣表示,到今年为止,六合丝绸已经拥有了十多家的专卖店,而专卖店的设置,不仅仅可以增加自有产品的销售渠道,在专卖店的经营过程能够更好地对市场进行调研,切实了解消费者喜好,更好地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与此同时,六合丝绸在线上的销售也早已步入正轨,试用申请通道、验货后付款、邀请买家写用户体验等手段不仅能很好地迎合网购消费群体的口味,更能一步步扎实走好树立品牌的步伐。
“资金、设备这些都能用钱来解决。我们最需要的是专业的设计人才,紧紧抓住消费者的口味,生产出消费者期望的产品,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任立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