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中国丝绸产业新格局
文章来源: | 2013-12-04
在“东桑西移”的进程中,中西部地区丝绸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东部丝绸企业的后顾之忧。
本刊记者  曾圣舒    实习记者  闫昭
    随着浙江、江苏、广东等东部传统丝绸出口大省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致使生产要素在传统蚕桑产业的投入逐渐减少,桑蚕产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伴随“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利用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蚕茧业,对稳定我国蚕丝产业、保证我国茧丝绸大国地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中西部地区已从缫丝初加工逐步扩展到捻丝、织绸、服装、综合开发等环节,加工链条不断延长,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东部地区丝绸产业通过打造面料、服装、家纺等特色产业基地率先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在“东西合作”的背景下,我国丝绸产业实现了整体优势互补和产业链的共赢。
    我国丝绸行业如何更好地在新布局下正确定位、合理规划,形成最佳的发展模式,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东桑西移”创造共赢格局
    在“东桑西移”的进程中,中西部地区丝绸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东部丝绸企业的后顾之忧,使它们能够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品牌、研发、营销、贸易、资本等领域。同时,中西部地区获得了来自东部企业的茧丝订单,得以不断提升蚕桑产业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在“东西合作”的背景下,我国丝绸产业呈现出了东部、中西部优势互补和产业链共赢的格局。
 
茧丝产量得到保障
    在中西部蚕桑发展政策的鼓励下,经历2009年低谷之后,我国的蚕桑产量实现企稳增长。2012年我国桑园面积达到了1262.46万亩,桑蚕发种量1672.72万张,丝产量达到12.6万吨。
    广西茧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覃钢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广西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茧丝生产基地,蚕茧的绝对产量占全国40%,生丝的绝对产量占全国30%,广西在“东桑西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前几天,浙江一家大型丝绸公司的董事长来广西考察茧丝原料,来了以后他感叹没想到如今广西的茧丝行业发展会超出他的预料。目前广西的缫丝企业几乎100%都使用自动缫丝机,所产生丝质量整体提高,总体上可以达到3A或4A,个别好的企业甚至可以达到4A或5A。我们欢迎行业的专业人士来广西考察我们的茧丝行业,一定会让你对广西的茧丝行业产生新的认识。”覃钢说。
    尽管广西的丝绸产业主要集中产业链前端,织绸、印染环节比较薄弱,然而广西50%的缫丝企业都拥有来自东部地区的丝绸企业所投资的股份,在与东部地区的丝绸企业的多年合作中,广西的茧丝行业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获得了不断进步。
    此外,四川、陕西、安徽、云南、海南等中西部地区也都在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陕西省抢抓机遇,加强技术服务,蚕桑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我们看好‘东桑西移’所带来的机遇。拿安康市来说,今年安康市春、夏两季养蚕发种15.18万张,产茧6000余吨,上半年蚕桑丝绸产值达到10.5亿元。安康市政府今年出台了蚕桑产业奖励扶持办法,对上年度技术服务优秀单位和先进单位进行奖励。此外,安康市各县区出台免费发种、鲜茧保护价收购、价外补贴等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促使蚕农更好地种桑养蚕。”陕西省蚕桑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刘洋介绍。
 
内销市场稳中有升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表示,目前“调结构、稳增长、扩内需”已成为国内丝绸工业发展的主旋律。“丝绸企业在稳定国际出口市场的同时,更加注重丝绸产品结构调整和自主品牌建设,通过不断完善传统营销渠道,积极开辟多层次商业、文化运作模式及手段,持续挖掘内销市场的潜力,国内丝绸的消费状况呈稳中有升态势。”
    达利、凯喜雅、万事利、嘉欣、丝绸之路,苏豪、鑫缘等一批丝绸骨干企业投资建立和发展丝绸专营店,逐步从一线市场向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城市不断渗透,极大地带动了企业自主品牌销售的稳步增长。
    此外,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为丝绸企业拓展内销市场带来了新机遇,网络购物正在悄然成为我国丝绸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来自中国丝绸协会的调查显示,目前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12个省市78家丝绸企业中,58%的企业已经在淘宝、阿里巴巴等网站建立自己的电商销售平台,34%的企业网上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全行业网上销售额超过10亿元。预计今后几年丝绸电商市场销售额仍将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将产生革命性影响。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立荣向记者介绍,目前六合丝绸的线上销售已渐入佳境。
 
文化和品牌大幅提升
    通过产业区域布局调整,行业对丝绸文化和品牌的建设和保护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随着产业区域的分工和协作,丝绸文化和品牌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发扬。
    杨永元认为,丝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探索丝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行业通过建设丝绸博物馆、丝绸文化创意园、丝绸文化商圈等,以丝绸文化元素串联相关产业开发,大力弘扬中国丝绸文化。另一方面,随着丝绸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丝绸深加工产品及制成品的比重不断提高。丝绸产品的概念已在传统的生丝、坯绸、服装、丝巾、领带的基础上,扩展到丝毯、蚕丝被、文化用品等领域,特别是蚕丝被发展迅速,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保护蚕桑养殖有着重要意义。
    除了企业,深圳中丝园、四川丝绸博物馆、达利丝绸工业园、华佳丝绸文化博览园等一批集展示、教育、观光、购物、休闲于一体的丝绸主题园的相继落成,对拉动当地旅游、餐饮经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丝绸行业企业要坚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弘扬中国丝绸文化。首先是要继续推动‘高档丝绸标志’行业公共品牌市场化建设,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道路;其次,要协调各方力量,吸收借鉴国外品牌发展成熟经验,扩大国内品牌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三,要加大自主品牌的建设与保护力度,引导优势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加快国内自主品牌国际化进程。”杨永元说。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