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纺织民企凝聚“强国之梦”中坚力量
文章来源: | 2013-11-12
从上世纪90年代起,纺织企业率先开始了大规模国有向民营的转制,催生了一大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营企业。
盛虹:敢为人先塑造行业标杆
 
    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拥有140万吨/年的聚酯差别化纤维产能,涤纶长丝差别化率超过了80%,涤纶低弹丝(DTY)及超细纤维系列产品行业排名为国内第一位。其中生物质合成高分子纤维(PTT)与全消光纤维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5%与57%,处行业龙头地位。盛虹在化纤市场处于低迷状况下,加快转型升级,注重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公司生产经营稳定,达到产销平衡,截至9月底,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
    采访中,盛虹集团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梅峰向《纺织服装周刊》记者表示,盛虹“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企业最大的优势特点。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盛虹不但没有受其影响,还率先大规模引进使用环吹风冷却设备技术生产超细纤维,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超细纤维生产基地。
    盛虹集团拥有自主研发、自主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条3万吨/年PTT纤维专业化生产线,是继美国杜邦、英荷壳牌后第三个拥有PTT聚合专有技术的企业。2009年对原有10万吨PET连续聚合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8万吨熔体直纺全消光纤维项目。
之后,盛虹集团引进消化吸收了环吹风冷却技术、20头纺新型高效卷绕头技术、384锭/台的高速假捻技术、侧吹风改造环吹风技术、全自动化作业技术,研发应用了PDO聚合、PTT纺丝、全消光聚合技术、异收缩复合丝、仿棉、阳离子、双组份复合丝等。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确保了盛虹始终处于行业科技领先地位,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盛虹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建成属于自己企业的直纺全消光聚酯纤维生产装置,还创造性地改进了酯化工艺路线,采用自主创新的消光剂添加工艺,解决了装置的物料平衡与消光剂的分散性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PTT合成技术领域,盛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利群,打破了跨国公司对我国PTT聚酯合成技术的垄断。盛虹促进了化纤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新技术依托好的平台,盛虹之所以能够很好地消化吸收新技术,得益于拥有国际先进的技术研究中心。目前盛虹就已经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盛虹)纺织新材料研究院及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还拥有较为完备的研究开发及检验检测设施,涵盖了从原料分析到产品开发、检测及后道应用的全过程。研发中心以突破关键技术为目标,是企业消化吸收新技术的强大支撑。
 
    在国家纺织行业标准修订中,盛虹作为主要起草单位之一,共起草国家、行业标准8项,还配合起草国家、行业标准8项,负责ISO标准《化学纤维长丝沸水收缩率试验方法》的制定工作,并承担了ISOTC38/SC23/WG6工作组召集人;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印染分技术委员会工作,成为在行业内科技创新能力标杆企业。
近两年来,盛虹先后承担了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技术改造等国家级科技项目十多项,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0余项,获得省高新技术产品、省自主创新产品20多项,获得省、市及行业科技进步奖十多项。
    “盛虹不仅在管理上高效创新,也十分重视社会责任。”梅峰谈到。盛虹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建立现代化智能工厂。具有敏锐的市场应变、抗风险和开拓能力,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品牌美誉度和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盛虹在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生产线上全面采用智能加工系统及信息化升级改造,包括纺丝智能加工(落筒包装)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加弹智能加工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及工厂环节智能物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辅助物流、销售、管理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的现代化样板企业,为我国化纤行业推行“两化融合”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盛虹通过加速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合理使用能源,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投入,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实现绿色生产,并将继续坚持以研发和品牌为推动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品研发,不断提升产品的设计能力,进一步完善企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盈利能力,继续推进公司品牌建设,打造世界名牌企业。
    “纺织民企在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梅峰说,当前经济形势导致纺织民企劳动力成本增加,招工难。希望政府、协会加大对纺织民企专项资金扶持力度,不断优化相关产业政策,支持纺织民企产业升级发展;建立行业信息平台,发挥协会平台作用,信息共享,帮助纺织民企更好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增加对民企出口的鼓励措施,加大出口,带动内需。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