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专题】创新模式让纺企更“解渴”
文章来源: | 2013-09-17
正是出于对创新、求变的迫切需要,产学研模式恰逢其时地成为企业的突破口。
模式素描
七模式破解产学研迷局
 
    资本与科技、产业联姻的一幕,在中国的纺织产业中不断上演,产学研战略联盟正作为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带领着企业不断向前,多种多样的产学研模式正在涌现。目前,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分为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科技资源的共享和技术咨询或服务七种。
● 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是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让技术成果能够迅速市场化和产业化。
 
    技术转让模式比较传统,也比较成熟,但只有约10%的纺织企业采用了技术受让模式。其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不会受让,而比较成熟、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高校、研究院所倾向于自行实施转化,或与企业合作开发转化。
    如果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是普通实施许可(是指专利权人或者授权人作为让与方,许可受让方在约定的范围内实施专利的技术转让形式),则可能存在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低的风险。例如某纺织服装公司以普通许可方式受让一项新纺织技术,投入了几百万元申请许可证并组织生产,因市场上同类技术产品过多,难以打开市场局面,每年的销售收入只维持在100万元,无法收回成本,亏损比较严重。
    技术转让模式优点是权责分明、容易操作,技术成果较为成熟,有利于短期内促进出让方科研成果产业化。缺点是多为一次性转让行为,产学研各方关系较为松散,注重短期效益。
 
● 技术开发模式
    技术开发模式包括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是目前纺织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
 
    技术开发模式有三大特点,一是将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开发风险较高,且主要由企业承担;三是所取得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比较明晰,一般为双方共有或由研究方享有。在技术开发中,研究方在乎发表科研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企业则在乎技术成果转化及市场价值的实现。
    据一项对江苏省部分纺织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合作开展科技攻关” 是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而且企业规模越大越倾向于运用技术开发模式,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比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模式。
    据了解,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苏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十几所院校合作开发项目,每年都有新课题。副董事长孙道权介绍称,公司针对高校研发人员流动性较大,注重科研成果及发表相关论文的特点,把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小课题,高校教授及带领的硕士生、博士生只需将各个小课题完成好并整理出相关的报告即可,由公司进行技术集成。这样一来,公司在合作中掌握了主动权,使项目的研发过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除此之外,合作项目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等,在合作之前就签订合同进行约定。据悉,鑫缘茧还针对高校的特点,采取弹性工作、目标考核的办法,将研究任务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在任务开始时严格把关,中途进行检查,最后检查研究结果是否达到要求,研究过程中不加干涉,各司其职,争取最大信任。
 
● 共建经济实体模式
    企业受让共建经济实体是产学研之间最紧密、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也是最成熟的合作方式。虽然这种模式在产学研结合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却能反映出产学研结合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态势。
 
    共建经济实体的特点首先是以市场为导向,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具体体现。高校、科研机构是技术的源头,企业作为生产、销售的基地,相互结合形成研究、开发、研制、生产、销售一条龙;其次是高校与科研机构主要以技术(无形资产)入股,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现金等投资入股;第三是有比较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最后是产权明晰,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共建经济实体模式一般适用于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在资金投人、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或是合作各方有较好的合作基础,价值观念基本趋同。由于高校、科研机构的主要功能是研究开发,不是企业经营,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这种模式是否有效,还取决于企业能否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
    共建经济实体并不广泛,其主要原因在于,纺织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高市场占有率,高校追求高学术水平、较强的学科优势和培养优秀的人才,科研机构追求研究开发能力的提升,各自追求的目标不同,要通过建立经济实体走到一起很不容易。即使走到一起,也存在观念的冲突、文化的碰撞,有一个磨合的过程。磨合得好,能够成功;磨合得不好,就容易失败。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