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专题】创新模式让纺企更“解渴”
文章来源: | 2013-09-17
正是出于对创新、求变的迫切需要,产学研模式恰逢其时地成为企业的突破口。
产学研联合的行业解读
本刊记者   欧阳潇    实习记者  牛婵
    近年来,伴随着现代化、智能化产业的兴起,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业也正积极转型。然而,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的制约却也如影随形,像一块块巨石横亘在纺织企业面前。
    正是出于对创新、求变的迫切需要,产学研模式恰逢其时地成为企业的突破口。今年年初,石狮鸿泰织造染整公司总经理施韵铅赴香港,与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了直接接触,并达成了合作项目意向。据悉,该项目将开展新型染整技术的研究开发合作,填补国际染整技术空白的项目。而这只是纺织企业积极寻求“外脑”援助中一个最为平常的例子。
    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正注意到,发展纺织行业的关键在于树立“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理念,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科的交叉融合尤为重要。尤其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产学研合作更是必不可少,而为了充分进行合作,企业和科研院所,已经开始了“量身定制”式的模式探索。
产业镜像
别急于获得产业化成果
    近年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互动频繁。国内的纺织企业纷纷与部分纺织高校联姻,先后成立科研中心、项目小组、人才培养等一系列产学研合作。 
    据相关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纺织产业在提高创新能力及建立创新机制等方面成绩显著,其中,有约80%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三分之一获得行业科技奖励的项目是产学研的成果。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产学研的有效整合为纺织产业的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纺织相关人才的培养、行业相关技术平台搭建以及技术成果的顺利转化,也为纺织行业进一步提高科技贡献率提供了动力支持。
    其实,在纺织行业中,产学研一直都备受提倡并积极践行,近年来,产学研概念进一步向产学研用深化,对“用”的强调,其实从一定程度反映出,在过去的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普遍对科研成果不能顺利进行产业化生产抱有担心。然而近年来,企业也有另外一种声音响起,希望科研院校能更加创新,这种观念改变的背后,三者的合作又带来了哪些全新的感受?
 
呼声: 期待科研院所更具前瞻性和创造性 
    案例: 8月底,在中国国际秋冬家纺展上,专业从事亚麻纱线和亚麻布研发的新申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麻纺行业协会流行趋势研究与推广工作室推出了“2014/15中国亚麻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
    据悉,“2014/15中国亚麻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以亚麻家纺面料自身独特的价值属性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市场在家用纺织品领域流行趋势的整体把握,推出了“蝶变”、“返璞”、“流年”、“绚烂”四大趋势主题,向家纺行业及大众传播亚麻的流行风尚,从而引导亚麻企业产品研发,推动亚麻家纺行业设计创新。
 
呼声: 企业眼光应该进一步放长远
    案例:去年,由成都纺专牵头,100余家政府机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中高职院校的代表,齐聚成都纺专,成立了西部地区首个纺织服装职业教育合作平台——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
    成立以来,联盟组织开展了三场服装服饰展示会,两次纺织服装技能大赛,一届四川纺织服装高峰论坛、两届中高职衔接单独招生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川内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资源整合,抱团发展的良好态势。
 
企业:产学研合作确能激活创新活力
    “新产品的成功研发是产学研合作的成果。”新申总经理李建峰向《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介绍说,近年来,新申与东华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在设计、生产、研发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为企业的产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实,产学研在企业身上发挥巨大能量的,还有张家港三得利染整科技有限公司。
    “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作用不可限量。”该公司董事长马新华告诉记者,去年年底,三得利与武汉纺织大学共同承担的“多花色新型纱线连续涂料染色技术和设备”项目,顺利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科技成果鉴定,为企业赢得了更多商机。除了上述项目,由三得利和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发的生态花染纱线、色织段染面料、生态彩牛纱线等产品也均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产学研合作效果来看,合作以来,三得利产品研发项目得以快速推进,并攻克了不少技术瓶颈,带动了公司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进程。”马新华说。
    上述两家企业虽不是行业的龙头企业,但在产学研的带动下,企业无疑在合作中获得了新的动力。不过李建峰认为,在实际合作中,企业和高校除了理念和目标一致外,对市场把控也尤为重要。“产学研结合,重点就是要攻克新技术,并创造出新产品。” 他解释说,创新要钻得进,走得出,要进行前瞻性科学分析,又要以市场预测为指导,因为你无从知晓研发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有没有市场。
 
科研院所:产业化靠技术、也靠模式
    在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多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学科设置、加强对行业的技术研究,并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其各自的优势更好地粘合在一起。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就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主动向行业企业伸出合作之手,开展调研,形成了“培养方案共定、培养过程共管、质量评价多元”的专业建设机制,并探索出了“工学交替、双向服务”、“双元四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据该校校长夏平介绍,学校已联合四川理工学院,为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量身定做了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培养人才,学校还与企业在技术上进行了紧密合作。去年,学校与广东信迪印染合作研发激光印花技术,并联合国家画院,将中国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如今,学校已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授予“全国无水印染创新技术研发中心”。
    作为在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多年来一直与企业保持着紧密合作,为企业提供中长期技术支撑,为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服务。
    目前,该院正在着力推进的“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产业化技术开发”、“新一代聚酯纤维的工程化技术开发”、“高新技术纤维在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技术开发”等三大科技项目,正是立足于促进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重要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为行业内的协同创新搭建平台。
    夏平指出,产学研在合作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从我国纺织行业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长效机制不够;二是企业投入研发程度不够;三是创新意识不强。“目前,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大多是以短期项目为主,缺乏中长期的技术研究合作机制,企业更多看到的是短期利润。”夏平表示,产学研的成果转化到市场,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就需要企业不能只看短期效应,更应从长远角度出发。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