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解析时尚新男装品牌发展困境
文章来源: | 2013-08-09
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在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各男装品类的市场占有率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品牌依旧是多年来占据该榜的“老牌劲旅”。终端的销售数据道出了行业大趋势和消费者的诉求。而男装时尚化的呼声却总是缭绕在人们耳边,但为何其销售额落后于老牌男装?时尚类新男装的发展为何总是“叫好不叫座”?
缓慢发展的背后
    时尚的男装品牌经过多年的积淀,已拥有了特立独行的品牌风格,但老品牌的挤压、消费市场的认可度、商场的选择及其自身存在的缺陷等等因素,都制约着时尚新男装的发展。
 
原因一:
“长情”的中国消费者
    老牌劲旅坐拥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加之男性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往往高于女性,这使得尚年幼的新兴时尚男装品牌难以快速攻占市场。
 
    “在服装方面男人仿佛比女人更‘长情’”,顾莹曾经在某时尚女装品牌做导购,后来转到了西单商场十里堡店的顺美男装品牌,她对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我在一个比较高端的女装品牌做了三年多导购,经理要求我们必须定时追踪老顾客。当时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当你给三四个月没有来店里购物的老顾客打电话时,她会说自己已经不再买这个品牌的服装,转而成为其他品牌的拥护者了。”
    顾莹说,当她来到男装品牌后,发现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一些顾客甚至从年轻时就穿顺美的西装,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他们已经习惯了顺美的风格,来到商场会直接到我们专柜选购。”
    2012年,在国内外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国内男装企业尤其是老牌男装企业,仍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从杉杉、雅戈尔、报喜鸟这些上市男装来看,全年业绩报表上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上。
    当记者将这一状况反映给圣得西男装品牌部的陈刚时,他说:“像雅戈尔、皮尔卡丹这些在国内已经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的品牌,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好印象。这也正是新兴时尚男装品牌们难以攻占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张皮尔卡丹穿着风衣、皮鞋走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街头的照片,曾轰动一时,当时他身边的中国人还都是老式的中山装和布鞋的装扮。这张照片中的经典装扮,在一代服装人,甚至是一代中国人心中都留下了印记。
    “所以近年来,在传统男装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情况下,新崛起的男装只能剑走偏锋,从时尚概念出发,抓住新生消费群体开辟另一番天地。”陈刚说。
 
原因二:
商场定位制约新品牌成长
    不少百货商场缺乏差异化定位,仅仅为了保利润而大力度地引入老牌男装,时尚类新品牌仅成其中点缀。
 
    记者发现很多老牌百货商场和社区型百货商场往往倾向于选择一些款式保守的成熟男装品牌,这样的选择自然直接影响了时尚新男装的全国销售占比。
    “滨江商厦男装楼层的整体布局比较大众、笼统,连高尔夫类的男装品牌都很少。现在我们正在考虑商场男装品类和风格的变化,增加两至三家高尔夫系列男装和时尚品牌。”天津滨江商厦招商部主管冯辰对记者说,几天前他刚刚去了一趟深圳,在深圳茂业等商场中进行了考察,希望能引进像诺丁山、威可多这样的男装品牌。
    对于将来男装楼层的品类占比情况,冯辰说:“即使引进了一些时尚类的男装新品牌,它们也只是起到补充的作用,占比不会高于30%,因为老牌男装能够保利润、完成商场的销售任务,虽然不利于商场的差别化发展,但是消费者基数大。”
    其次,商场的整体客层定位也局限了很多商场的发展。冯辰说:“新男装品牌引进过多会导致定位混乱。顾客来到商场是已经有自己的目标消费品牌,很多观念时尚的顾客他们不会到滨江商厦里购物,而是选择友谊商场、乐天百货等场所。其实,我们商场前两年引进了一个比较时尚的鞋类品牌,这个品牌的专柜面积达到了200多平方米,是整个天津市的旗舰店,但是其销售业绩甚至不及其他商场100平方米的专柜。”
    此外,商场经营新品牌失败,还在于各楼层品类档次不能统一拔高。“顾客到商场购物并不单纯地只买鞋,还会需要同种档次的服装和饰品,这一顾客群体选择的配套女装肯定是卓雅和雅莹这类时尚风格的品牌,选择的男装则是威可多和浪肯之类的新型品牌。但并不是所有楼层经理的业务能力都一样,当鞋类经理将时尚的品牌引进商场后,其他经理也许只是靠着老品牌保证销售数据,并没有为商场的长远发展做更多打算,这也是制约商场引进新品牌的客观原因之一。”冯辰说。
 
原因三:
设计是把双刃剑
    男装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仅取决于品牌影响力和商场的态度,时尚男装的设计是否能在兼顾美观的同时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也是重要的考评标准。
 
    记者在男装楼层调研时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皮尔卡丹、顺美等品牌选购男装的顾客,了解了他们对于时尚类男装品牌的看法,这些顾客的年龄大约在35~45岁之间。
    “我也去过一些新男装品牌,当时就是橱窗里的潮流服装把我吸引过去的。那些服装的款式确实非常精神,颜色和图案也更多,但是当我试穿后就发现了问题,这些版型偏瘦的西装往往会制约人的动作幅度。”顾客刘某说,他是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这种时尚男装穿上身后,将胳膊抬到桌子上肩膀处就会有被束缚的感觉,久而久之会很累。
    “从男装设计角度来说,想要塑造出更加笔挺有型的肩部线条,不论是西装还是衬衫,袖窿深的数值都要比较大,袖窿越深手臂的活动范围就越会受到限制。同样腰线的设计也是如此,男装如果收腰比较明显也会限制上身的活动。”塞尚男装品牌设计师江明华说。
    “讲得宽泛一点这是一种穿着习惯和着装文化,比如明式家具摆在那里的确很美观,但是你一定要保持正襟危坐的状态才能体现出韵味,而沙发则会给你更多舒适。如何选择取决于你对着装的态度。在欧美,不论是销售人员还是公司白领他们都会选择收身的西装,并且已经习惯了这些时尚类男装,其实现在中国人的着装意识已经在向这个方向发展,相信以后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和大众化。”陈刚说。
    如今,品牌和消费者都在为彼此更加接近而努力着。“我们正在对服装的细节做调整,肩、腰、胸都是重点,服装的肩部是承重的关键环节,考虑到静态的平衡性和动态的舒适度,我们对肩型设计做出了微调,使肩型达到揉肩和正肩之间圆润肩型的视觉效果。并且把钉子省改为了橄榄省,增加腰身和胸臀的曲线感。”江明华说。
 
原因四:
商场不能代表全部
    延续以前着装习惯的消费者占据较大比重,而潮流消费者还没有占据领导地位等原因,调查数据中并未反映出来。
 
    面对时尚新男装的统计数字,一些品牌经营者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男装销售数据体现的是一二线城市大型商场的消费情况。而当下,有相当一批新兴的时尚男装品牌活跃于网络渠道,更有一批时尚并受消费者认可的淘品牌,表现出相当的市场活力和潜力。
    同时,全国各地消费习惯及穿衣风格大相径庭。“中国的市场实在是太大了,即使新男装已经掀起了一股潮流风暴,但在整个市场上的反应还不是很明显。”陈刚说,“在这方面男装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地域性差距,通常来说,北方消费者依旧延续以前的着装习惯,而南方潮流的消费者还没有占据市场领导地位。比如,在深圳街头你能看到的商业男士的着装已经非常前卫,但是在北方,即使是北京、天津这种着装风格也是比较少见的。这也是在整体数据中无法解读出来的内容。”
    据上海服装行业协会网络定期统计报表显示,6月上海各大百货男士正装的销售额中,Zegna、ARMANI.CO、HUGO BOSS、登喜路、DAKS等国际大牌包揽了前五名,在钟爱时尚的上海消费市场,传统品牌显出了式微的一面。
 
原因五:
渠道选择的单一性
    实现电商与传统商业的无缝对接,打通线上线下的利益链条将是新男装品牌制胜的砝码。
    2013年中国男装产业处于格局转型期。时尚新男装品牌与传统男装品牌的销售业绩在2012年开始出现变化。“虽然新男装品牌还没有全面崛起,但是在网络销售方面已经在慢慢普及。”陈刚说。
    “本土市场的差异化,让中国服装在国际大牌大军压境之前获得了崛起的空间。目前本土传统商务男装大多缺乏高端的服装设计理念、高端面料供应链以及多样化的营销渠道,而国际一线男装品牌又缺少对中国消费习惯和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因而造成了中国男装一直无法真正推出有鲜活生命力的品牌。这正是我们时尚类新男装的发展契机。”陈佩香对时尚新男装品牌的发展很有信心。
    而对于读懂了潮流一代消费者的新品牌来说,想要成功笼络人心,除了布局商场、SHOPPINGMALL等传统渠道外,电商渠道绝对是既可以打破地域局限、又可以节约成本,同时可大幅度提高知名度的绝佳选择。
    “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现在的消费主力都在向80后、90后转移,在网络上年轻人已经引领起了一股时尚潮流。不论是哪个男装品牌,它的基本款和经典款在网上都是卖不出去的,所以我认为新男装品牌被压制只是暂时的。”陈刚说。
    从销库存到开发网络专供品,再到尝试线上线下融合,众多淘品牌已在电商领域淘到了金。而实现电商与传统商业的无缝对接,打通线上线下的利益链条将是新男装品牌制胜的砝码。
 
记者手记
挣脱桎梏求创新
    其实,不仅是新男装品牌,老牌企业也在不断探索着时尚化的产品路线,如雅戈尔推出了年轻化副线GY、森马收购了GXG、波司登推出了时尚品牌波司登男装,但整个男装品类的变化速度仍远远慢于女装。
    这其中有两点原因,第一,中国服装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低成本,规模化的经营路线是符合经济形势的一种选择。这方面在本土男装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巨额的资金投入,带来了丰厚回报,中国服装的巨头大多聚集在男装。而男装企业庞大的规模导致了转型难的普遍现象。
    第二,相比于女装,男装特别是西装的生产条件较为严苛,款式与技术的变革甚至会关系到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所以男装企业对于服装的设计抱有更加谨慎的态度,这不难理解。
    如今,中国男装个性化经营的觉悟正在提高。无论是西装类,还是休闲装类,很多大品牌都热衷于技术创新,并层出不跌地推出了诸多新工艺、新概念,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而本土男装正依托于规模化生产,通过设计加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的附加值。(董笑妍)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