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破解就业密码
文章来源: | 2013-07-25
持续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在今年变得更加严峻。人增,岗减,薪降"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99万人。
高 校 篇
学校培养应更注重能力提升

    面对当前就业难与招聘难的严峻形势,作为最接近毕业生的高校老师对这个问题看得更透彻。倾听他们的观点,探讨当前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让学生、企业乃至高校认清自身症结,更好地看清前路。

张弦:
高校需加强专业课程教学
    说起纺织毕业生就业的问题,西安工程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副教授张弦有很多想法想要表达。
    在谈到现在有部分纺织专业毕业生的首选工作与纺织没有太大关系时,张弦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学生不肯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其次,纺织企业劳动强度偏大,每天工作9、10个小时是正常状态,而且每月的休息时间只有3~4天。另外,纺织类大学的课程设置存在偏重基础课程。据张弦介绍,现在有些学校纺织专业课课时仅为70个学时,这其中还包括实验教学。“专业课的精简让学生感到所知甚少,对专业的不了解可能也是学生流向其他行业的原因之一。”张弦说。
    对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一问题,张弦个人是鼓励学生创业的,但前提条件是在社会上经历过一番摸爬滚打,吃过亏、上过当、有过教训之后再去考虑个人创业的问题。“刚毕业的学生思想普遍比较单纯,刚出校门就创业容易摔跟头,如果创业不成功,损失钱财是小,失去信心,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张弦说,现今社会新型产业越来越多,创业确实能使自己的事业走在所有人的前头。因此要想创业的大学生首先应培养创新思维,这是创业的资本。可创业思维从何而来?这需要细心观察。每一项新兴行业的产生都是从留意身边周围事物开始,留意别人在生活中有什么困难,留意别人有什么好的创业想法值得借鉴,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创业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张弦也补充道,“创新的想法还需要大胆的尝试。没有尝试的勇气,那么创业永远只是一个遥远的想法。”但值得说明的是:大胆不等于蛮干。不是任何创新的想法都能成功。这种对于创新的尝试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的,它背后需要详尽的分析,深入的社会调查,更需要资金,人脉以及经验的积累。每一次尝试总有失败的地方,吸取经验能避免下一次创业中无谓的失败。这样,创业之路便能变得通畅。
    最后,张弦认为,纺织在人们的印象里的确总是扣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的帽子,但是,从自己的同学和学生那里,不乏有在纺织行业闯出一片天地的例子。“重要的还是学生找准自身定位,不犯好高骛远、手高眼低的毛病,久而久之,纺织企业自然不会亏待这样的员工。”
陈峰:
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校企联合
    “90后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不再只关注能否养家糊口,他们的想法更加多元化、更加主动。”曾在某面料印花企业工作过的浙江理工大学动画系副主任陈峰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学生没有太多后顾之忧,他们既没有来自家庭的负担,交际圈也不大,因此,挣多少钱并不是他们最看重的,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主要希望能获得一技之长,积攒经验。
     陈峰说,90后群体在择业时,更加看中企业的发展前景,考虑自己的种种情感需要,换句话说,工作内容与自己兴趣是否相匹配,公司氛围、工作自由度等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我曾经听到企业负责人说过,90后员工辞职的理由五花八门,食堂伙食差、失恋、结婚、不想加班、宿舍没有空调等等,更有甚者不打招呼直接‘消失’。”说起这些,陈峰不免有些无奈。
    当然,在陈峰看来,90后毕业生,特别是纺织专业毕业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象跟高校的培养、政府的投入也有关系。
    “首先,学校和企业的衔接不紧,虽然校企联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大三的学生去企业实习,回来后发现市场上的机器设备已经升级更新,自己所学的知识几乎没有用武之地,这个问题很尴尬也很现实。”陈峰说,“另外,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有贴近产业、了解行业的教师资源,现在很多教师都埋头科研,对实际生产所知甚少,这样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合格人才,通过和纺织企业的联合培养,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可以让教师的能力得到提升,院校不仅能够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学生,也有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师资资源,实现良性循环,长足发展。”
    除此以外,陈峰认为,抛开学生、教师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问题,政府也应当适当地对企业进行政策性补贴,毕竟企业接受学生来此实习本身就担受了很多风险,比如学生意外伤害、影响工厂正常生产等。如果政府补贴,企业接纳学生实习也会更心甘情愿一些。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