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破解就业密码
文章来源: | 2013-07-25
持续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在今年变得更加严峻。人增,岗减,薪降"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99万人。
专 家 篇
教育要与市场接地气
    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人,这是对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多年来,教育改革的推进成绩不少,但种种问题依旧存在。

姚穆:
教育应结合市场形势和企业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认为,近几年来,我国纺织行业的人才教育和培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国的纺织产业没有能够从头到尾完全贯通的产业链。比如天然纤维的种植归农业部管理,籽棉、羊毛加工是归商业部供销总社管理,当中的部分加工归某些协会管理,出口的东西是归外经贸,我们管一部分纺纱、管一部分染整,当中还掺杂了很多商业环节,这样断断续续涉及几个生产环节,这对于行业创建产业链联盟是不利的。
    第二,高等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在最近十五六年以来,由于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把很多涉及纺织行业的交叉专业学科删掉了,比如纺织机械、纺织自动化、管理等,使得真正有用的复合交叉人才减少了很多。
    第三,纺织学科目录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整理出来。目前国内有五套不同的学科目录,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分别有各自不同的教学学科目录。在此背景下,国家希望能做成一个完整的学科目录,我们通过两年零十个月对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的走访,建议设立包括化学纤维在内的13个专业。
    第四,课时分配不合理。高等教育的总学时有五门课程占到了主体地位,政治、社会学课程、体育、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这五门课程占到总学时的52%,而以前这五门课只占到了不到30%,这样一来专业基础课、专业实验课、专业课被大幅缩减,物理、数学被砍掉了,纺织专业把机械制图也砍掉了,所以就导致学生所学内容和十五年前大学本科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相去甚远。
    解决上面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贯通产业链,把纺织服装领域的内容统归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管理;二是加强复合型学生的培养力度,学生不仅要学习纺织的知识,机械、精加工、电子营销都要有所了解;三是尽快将纺织目录整合成一套;四是增加纺织专业课的课时。
    在新的时期下,培养新型纺织人才除了完善培养机制外,还应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有两方面,一是教师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二是教学方面的要求。
    在教师个人素质方面,首先是教师思想方法必须正确。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符合整个教育的大形势。其次是教师应掌握与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教师对自己的专业领域非常精通,但是与行业有关的其他领域也要有所了解。再次是要有实践经验。教师应当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深入一线,这样教导学生的时候也有说服力。最后是教师应当了解市场。纺织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的输出地还是企业,不了解企业,不了解市场。就算培养了也是做了无用功。
    在教学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的方法,一个好老师的教导会让学生终生受益。现在很多情况是学生还没工作先问工资多少,待遇如何,虽然这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直接关系,但老师忽略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不能推卸的责任。
    总之对于纺织行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既要注重教学质量,同时也要结合市场的形势和企业的需求,共同推进和提升纺织人才的质量。

倪阳生:
解决两难需多方合力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倪阳生认为,在职业教育方面,我国首先建立了六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着重为产业集群、职业教育集团、支教联盟培养人才,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方针,强调做中学,在企业实习期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当然也了解了市场的需求。还有一些大的企业集团跟学校做“订单培养”,针对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并最终将毕业生送到该企业工作。
    在本科教育方面,我们从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现在有很多学校都在试点,教学方式采取“3+1”模式,“1”是指一年在厂实习,而且学生的实习单位并不是没有资质的,有资格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也是需要被国家认可的;同时实行双导师制,就是说学校要有一个老师进行教课,在企业实习期间也要有老师进行辅导,所以无论是他们的毕业论文也好,毕业设计也好,效果都出奇的好,因此这也证明现在很多学校按照要求真刀真枪地去做了。另外学校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对外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包括对社会的认识等。
    在教学成果评估方面,我们针对过去教授不上本科生的课、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很低的情况加大了管理力度。另外我们去年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在去年做的188个教学项目中,专业建设、实验实习、纺织数字化、素质培养是主要工作内容,在今后的2~3年中,我们希望有一批教改项目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
    在技能大赛方面,我们每年会组织十几个大赛,主要目的是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而参赛选手多是在校学生。
    针对目前院校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方面又一直感叹招不到人这一问题,倪阳生认为,短缺有数量上的短缺,也有质量上的短缺。在数量上的短缺,这和大家的观念是有关系的,而且关系很大,现在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进一步加深,人们似乎不太瞧得上纺织行业。“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目的就在于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大家都去研究火箭了,那谁来拧螺丝呢?”倪阳生说。
    而质量的短缺,问题很复杂,解决方法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比如有些学校不能找到工厂实习换取工作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国家应当给予实习企业一定补偿,因为这些企业现在都是流水作业,管理很严格,用了学生作为实习生,必定会给企业的日常生产带来一定的阻碍,所以,补偿措施应该落实到位。另外国家对于奖励企业或给予企业某个荣誉称号时应将学生实习数量作为衡量标准之一从而激发企业接纳大学生来厂实习的热情。而企业方面,也应当适当宽容,如果都不接纳应届毕业生,那么社会怎么发展呢?用人单位要有一点耐性,给学生一点时间,培养他们。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