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买手店为谁摇摆
文章来源: | 2013-07-11
买手店究竟是什么?十年前,以连卡佛为代表的港派买手店试图为中国大众普及答案,却以撤店告终。十年后的今天,买手店卷土重来。从I.T、10 Corso Como、连卡佛等境外集团,到SEVEN DAYS、栋梁、一尚门等本土买手店;从北京、上海,到杭州、沈阳、福州,各类买手店正加速在一线城市扩张、在二线城市延伸。于是,问题又多了一个:为什么买手店又来了?
独立的烦恼
    一般百货行业的联营模式,商家要与厂家共同分配利润,而采用“买手模式”,商家买断商品,利润肯定要高得多。如今,中国仍然是十分复杂的市场,没有财团支撑的独立创办人只好见招拆招。
    无论连卡佛的真实销售数字是多少,买手式经营都已经被内地商家当作教材在学习了。一般百货行业的联营模式,商家要与厂家共同分配利润,而采用“买手模式”,商家买断商品,利润肯定要高得多。赛特集团总裁王辛民认为,最难学的是国外的采购环节和买手培养。有时买手采购的款式都很到位,但组合到一起却未必成功。而且买手需要到全球各地采购,成本并不比聘用设计师低。 
    对于实力雄厚的集团而言,用资金去养客户未尝不可,而且它们往往在与海外品牌商谈判的过程中更有优势,更容易买到志在必得和一件难求的货品。而对于刚刚进入市场的独立买手店,纵使市场环境比十年前要成熟,买手店的路依然困难重重。
 
“没听过的品牌”难接受
    “在内地开店,窍门是要找一些比较有知名度但是又没有独立门店的品牌,然后再搭配穿插一些小众的新设计师品牌。如果整个店铺都是业内人士认识的品牌,其余人群不认识的话,这样就会出事。”王丽仪创办了买手店libre,在这之前,她在时尚杂志集团工作了很长时间。在她看来,精品店的顾客需要符合“有品位、认识时装和有钱”三个条件。
    “培育品牌的周期很难把控,太新的品牌顾客不认可,若是等到大红大紫了,获得代理权的难度又非常大。”王丽仪说,集团式的买手店起点高,消费者比较认可,而规模小一点的独立买手店,如果出售一些大众消费者不熟悉而价格又偏高的新晋品牌产品,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在经营Libre的过程中,引入新晋设计师却无法让市场接受的情况很常见。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引入一批比较主流的品牌产品,来‘养’那些我们更欣赏的小众品牌。”
 
洋对手线上线下齐出击
    正如10 Corso Como这样的鼻祖级买手店来势汹汹,对本土买手店来说是敌亦是友。尽管前者在库存管理和买手制度上经验成熟,但无论是北京的薄荷糯米葱、SEVEN DAYS,还是在北京上海各有一家店的栋梁,甚至广州的一尚门,它们都更了解本土消费者的消费细节和心态。
    “上海的消费者特别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上海的小马路上形形色色的服装店覆盖率很高,消费者可以不在这家买就去那家买,相对姿态就会更高一些,体验会更丰富。北京能逛的地方比较集中,消费者倾向性地选择熟悉品牌的情况会比较多。”栋梁设计师品牌店的主理人之一刘馨遐说。
    “尽管现在买手店越来越多,10 Corso Como进上海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良性的事情,现在买手店的作用很多还是在引导顾客,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时尚,这些单靠我们一家店的力量是不够的。”买手店Alter的创始人龙霄说。
    除了实力买手店,洋对手在网络上同样活跃。去年,英国知名网络多品牌集成店ASOS和Net-a-porter都开始涉足中国电商市场,将目光对准蓬勃旺盛的中国网络消费者,与零星几家初成规模的本土网络多品牌集成店相比,前者的运营能力与口碑明显领先。
  
从购物狂到买手店老板
    耿莉创办的“mr&ms”是买手店的典型,创始人往往身兼总经理和买手两职,以个人色彩比较强烈的手法管理企业。成为买手店老板之前,耿莉是个购物狂,“后来品牌店的货品都不再吸引我,就开始和朋友到香港、欧洲、日本购物。再后来,就开始有了自己开买手店的念头。” 
    从购物狂到买手,耿莉也遇到许多“白手起家的买手”经常遇到的问题。比如,花时间敲开各大心仪品牌供货商的仓库大门;与供货商不断地谈判,在衡量成本与利润的同时还要保证货物风格一致;一旦遇到被代理商垄断的品牌或当季新货,价格也会高到接近零售价等等。
    耿莉说,看似风光的买手生活其实很枯燥和疲劳。“欧洲人对中国进货商并不友善,尤其是小公司。经常会遇到起订量很高的供货商,但有时候提出拒绝后对方反而会妥协。”耿莉说,基本上海外品牌的货品价格高,出国采购的成本也高,在创业初期很难获得高利润。
TIPS
10 Corso Como:扩张要靠“地头蛇”
    10 Corso Como第一家店诞生于1990年。VOGUE意大利版前主编Carla Sozzani在米兰Corso Como大街10号一间汽车库房里开出,随后扩张变成了画廊、咖啡店、书店甚至是有3间客房的精品酒店。
    在扩张国际时尚版图的征途上,10 Corso Como采取了联合当地实力雄厚合作者的方式。2002年,Carla Sozzani把店扩张到日本东京,她选择了川久保玲的公司Comme des Garcons作为合作伙伴;2008年,在韩国首尔的合作对象是三星;2012年底,这家公司宣布进入上海,与在中国运营Ochirly和Five Plus等品牌的赫基国际集团合作开店。
    10 Corso Como上海精品店选址在奢华时尚品牌云集的南京西路,新店将由世界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和概念艺术大师——Kris Ruhs亲自设计。这家占地2500平方米的米兰潮店将成为中国首家集时尚、艺术和设计于一体的国际精品概念店。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