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
“走出去”的本质是一种战略,但它并不适用于任何企业。如果企业在国内竞争中都有生存压力的时候,根本谈不上“走出去”。因为“走出去”需要现金,需要国际化的管理团队,需要强有力的抗风险能力。
我国纺织工业由于历史上的盲目扩张,导致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因此,我们要重新思考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是创新产品,还是扩张产能?
其实,在产品创新上,天虹始终坚持差异化的产品结构策略,公司内部也一直坚守着精益化的管理思路。而在布局全球这一过程中,天虹也会继续寻找成本低的地区,或者是关贸有壁垒的地区。
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跟欧美、日韩等国有所不同,他们更多的是品牌技术、管理模式与国际视野,而我们则以CEM、ODM为主,所以我们每个想要“走出去”的企业都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战略定位,为到底如何“走出去”进行独立思考。
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王存波
申洲在2005年5月启动柬埔寨项目,同年底正式投产,主要的业务是成衣制造。目前在柬埔寨的员工人数是7000人,产品的目标市场是欧盟。
在对柬埔寨的投资过程中,申洲的管理心得是,要重视管理层的本地化。申洲非常重视培养当地员工作为企业的管理层,管理层本地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的想法。申洲在柬埔寨从没有出现过员工罢工或停产的项目,此外申洲还把国内一些改善员工福利的做法也都用在了境外工厂。比如提供免费的员工工作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老员工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同时,申洲不分国家民族,只要岗位职责相同,薪酬待遇就一致,真正做到了同工同酬。
另外,申洲非常尊重、遵守柬埔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劳工和环境保护方面,均在努力树立中资企业在国外的良好形象。像越南方面,申洲对环保的要求甚至比国内的还要高,企业要在这些方面舍得花钱。
近期,申洲又有了在越南建面料工厂的打算,预计员工人数在5万名左右,年成衣产量超过2亿件。相信中国纺织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力会不断加强。
“走出去”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富丽达是专业生产粘胶短纤维的企业,近五年来,公司业务迅速扩张,造成原料供应相对紧张,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考验。
意识到国内相关资源紧张的现状后,富丽达开始对加拿大、俄罗斯、巴西、印尼、美国等地区进行诸如税费政策到环境产能等方面的考察,并开始寻找可以进行资源整合的公司。最终,富丽达收购了加拿大的纽西尔公司,并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生产能力从原来的16万吨提高到20万吨。
参与国际布局,特别对海外优质资源企业进行收购,是企业产业链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海外管理经验以及企业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 但“走出去”也要充分评估境外投资风险,特别是对投资国家的法律法规、经济文化,市场都要进行全面地了解。
加拿大经济发展健康,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政策透明,政府办事效率高,这是企业收购的前提,否则企业风险无法把握,企业效益更无从谈起。 同时,“走出去”要有明确的目的需求,防范风险。实体企业去海外发展,必须慎之又慎。富丽达“走出去”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为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降低经营风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自己的主动权和竞争力。
最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是企业境外投资和收购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走出去”要符合国家的一系列规定,要经过各部门的审批,同时还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富丽达在海外并购中的体会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风险与机遇并重,挑战与机遇同在。
云蝠服饰主要出口美国,这些年公司一直在不断总结,不断调整,以期适应美国市场。
云蝠服饰最早进入美国是在2001年,期间,凭借收购美国小公司的一些品牌,使云蝠在2008年真正实现了自主品牌。今年,云蝠自主品牌的营业额在1.7亿美金左右,到目前为止,业务接待量增长了约6%。
从金融风暴到现在,云蝠始终在调整经营模式,这也使云蝠保持了稳定的盈利能力。目前,云蝠的经营模式是两头在外,中国本部的主要功能是打样、采购、财务等,主要生产的是急单、难单。美国方面则主要从事设计、研发、营销、物流等方面的工作。
云蝠的发展,得益于收购了美国的品牌公司,由当地人来操作具体业务。如今,云蝠已经把美国的管理体系搬到中国,采用美国IBM的软件管理,加以属地化应用来提升云蝠的管理能力,如果没有这一套体系,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