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外贸服企寻求转型真经
文章来源: | 2013-06-21
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服装出口国。服装出口一直是中国服装生产企业的重要盈利手段之一,然而近几年,人民币升值、汇率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对中国服装产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外贸出口型企业徘徊在十字路口,刚刚要从OEM模式转变却遭遇重创:往前走,做品牌,终端渠道费用的上升使得他们面临巨大的困难;往后退,外贸加工业务已然没有利润可赚。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可谓进退维谷。

本刊记者 赖松

汇率波动生乱象

    自2005年汇改以来,服装企业的业绩一直因为人民币升值而饱受冲击。6月4日,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4日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为6.1735,较前一交易日大涨71个基点,再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币值波动成了外向型服装企业心中的痛点。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央行

外贸企业微利运营

    据了解,今年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升值幅度明显大过去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欧元和100日元中间价分别升值1091点、1620点、10335点,升值幅度分别为1.73%、1.62%、14.4%。而去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欧元和100日元中间价升值幅度仅为0.165%、0.269%、12.7%(以上数据均按照2012年1月4日、2013年1月4日、2013年6月3日央行公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算)。

    也许很多人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的结果还没有特别直观的认识,但对于开展外贸业务的服装企业而言却可谓度日如年。在采访中企业主们纷纷表示,人民币币值波动太大对企业收益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去年,人民币汇率“过山车”式的行情使得很多企业损失惨重,市场升值和贬值预期交替出现,让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江苏常州华利达服装公司总经理张文昌对本刊记者表示,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的那部分利润数额并不是很大,但和品牌型企业相比,外贸型服装企业处于微利运营状态。最关键的是从本质上看,如果需求低迷的情况不能扭转,企业拿不到足够的订单,随着近年来外贸订单总量的缩减、流失的趋势加大,外贸型企业的生存可能会面临窘境。

    按照经济规律,人民币每升值1%,依赖外向出口型的纺织服装企业销售利润率就可能下降2%~6%。目前,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仅为3%~4%,币值波动为企业的生产带来的伤害可想而知。

 

中国式生存法则

    金融环境的改变让币值波动已然成为悬在中国出口型服装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然而,在当前欧美、日韩等市场外部市场经济衰退,消费疲软的严峻形势下,出口型服装企业为了维持利润或应考量更多的因素。

    以山东省为例,从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看,2012年山东省4218户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4.8%。然而,在整体销售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的情况下,受人民币汇率波动、外需持续不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山东全省出口创汇仅实现197.59亿美元,同比反而下降了3.1%。

    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常务会长刘建国对本刊记者表示,从山东省服装行业生产情况看,2012年和2013年一季度山东省服装企业出口订单情况较为稳定,但受到国内外金融货币政策以及原材料、人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外贸订单利润大不如前。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近几年来一些加工型企业为了维持工厂生产规模,即便是毫无利润的订单也同样会承接下来。

    威海迪尚华芳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20几年历史的老厂,由于其在针织服装、针织婴童装方面的稳定工艺,过去十几年来为企业创造了不少效益。然而,2012年以来,受汇率及行业环境变化的影响,该厂承接的部分低端外贸童装订单实际上已经没有利润可赚。

    如果按照企业制衣厂运营的规律,迪尚华芳应该遣散一批工人,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然而由于迪尚华芳属于纯粹的劳动密集型OEM工厂,在订单旺季来临之前,一些外商在考察OEM工厂时会把机器设备、在职员工数量作为衡量工厂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准。如果在订单淡季遣散工人,后果就是外商在考察工厂后绝不会轻易地把利润丰厚的高端订单下到工厂。

    为了留住厂里的几百位工人,迪尚华芳制衣厂的领导们想出了一套折中的办法:即毫无利润的小额订单也会照常生产,在保证企业不亏或者微亏的情况下,主要是为了让几百名熟练工人有事可做,企业仍然会为这样的订单排期。

 

接单接出新花样

    受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目前,山东省加工型服装企业接到的外贸订单也呈现出了一些变化:部分OEM工厂接到的订单和往年相比,出现了订单款式多、数额小、总量相对平稳的特点。从今年上半年的接单情况看,上述变化表现得更为明显,据了解,山东省内大部分出口加工企业排单到了今年7月份左右。

    在谈到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时,不少制衣厂的老板都表示日子虽然很艰难,但终究不像前两年那么让人头疼。记者注意到,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先后经历了金融危机和行业用工荒等“大难”之后,曾经因汇率波动而吃尽了苦头的企业也各自修炼出了一套防范风险的方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时间长、数额大的订单一般都不容易达成协议。

    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企业高管对汇率的预期都比较敏感,在签订单时,客户往往要求锁定汇率;一些服装企业则要求与外贸客户商量提前结汇或者通过签订订单汇率补偿备忘等方法来规避汇率风险;更有人甚至希望直接以人民币报价。

    今年上半年,日元贬值速度加快使得出口日本的公司利润受到较大影响。为了规避进一步的风险,烟台一家以向日本出口服装为主营业务的加工贸易型公司则采用了人民币报价、美元结算的方法。该公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层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用这种方法进行结算后,在其他商家的产品被动升值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证产品价格不受汇率变动的影响,使得产品能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不过,从目前来看,这些规避方法也不是万能钥匙,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客户在下订单时会有更多顾虑,出价则往往会更低,使得原本就很低的利润空间再度被挤压,直接导致在订单谈判过程中,损失固定客户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到头来连小订单也拿不到手。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