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商业价值

谢锋认为,中国品牌还是应该把中国作为战略重点。海外市场尚不是取得营业额的产生地,只要发布会不带来经营亏损,那就可以给国内市场加分。的确,对于很多中国本土品牌来说,发布会和国外销售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帮助品牌在顾客心中产生差异化的印象。
但夏姿陈品牌创始人王陈彩霞却持有与谢锋不同的观点。“如果你在国际市场上看不到夏姿陈,那么国际化只能是一句空话,因为即使你做出了很好的产品,仍有可能被市场扼杀。仅仅靠在时装周上办秀是不够的,因为店铺才是最好的舞台,没有销售就没有市场。”她在巴黎开的一间店铺,到今年为止已经开了11年。虽然小得有些不起眼,但这家店却是夏姿陈在巴黎发展的关键。
而另外一位新锐设计师Masha Ma与其他许多在时装周上昙花一现的中国设计师相比,最大的进步也是商业上的,他赢得了买手的青睐,并成功获得海外的订单。以她参加3次伦敦时装周的经验看,“欧洲和中国时装产业的一个重要差别是他们把时装周和买手系统连接起来,时装周时间固定,这意味着所有设计师都必须按照这个时间表来做事,竞争更激烈,也更容易形成系统性的工作。”
王培沂对现今中国设计师整体的环境发表了自己的感触,他认为,很多中国设计师的秀仅停留在秀本身的阶段。中国的买手制发展滞后,随着现在一些集合店的慢慢发展,中国式的买手模式或许将慢慢成熟。而在国外,买手店、设计师精品店甚至是艺术画廊都扮演了销售和推广的角色,但在国内可靠的买手却少之又少。这是设计师常常抱怨的事实,也是为什么很多新锐设计师要到海外作秀的原因之一。
破题海外发展

得到海外商业订单、谋求开店是设计师及其品牌取得国际商业价值的根本。但在海外获得商业渠道的中国设计师寥寥无几,如何通过海外秀场把自己的商品销售出去,成为了一个难题。
夏姿陈从1978年在台湾开出自己的缝纫店算起,用了30年才将品牌送上了巴黎时装周的日程表;出道相对较早的谢锋却在巴黎等待了5年。难道设计师真得应了时下那句流行的话,“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吗?面对海外发布这样的“烧钱”大工程,恐怕没有几个能“耐得住寂寞”。
设计师在海外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巴黎WHO’S NEXT时尚创意成衣及配饰展会似乎给想要走到海外的设计师一个新的参考。参展往届WHO’S NEXT的设计师詹文舒介绍,透过参加WHO’S NEXT Paris确实让自己的品牌作品接触到来自各国的买家和媒体,建立起了新的合作关系。她认为,相对发布会的高昂费用,可以通过展览累积更多国际商业合作经验。自己的设计师品牌Rachelle Jim Shanghai连续几季系列都获得国际媒体和买手的好评和青睐,所以未来会继续在国际和国内同步发展和开拓市场。
海外对设计师来说始终都是无可争议的重要市场,“新一代”已经大有起色。王培沂、周翔宇、Masha Ma、Uma Wang??他们正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瞩目。对独立设计师而言,走向国际这条路或许还任重道远,如果要生存下去,你就必须有所不同,设计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创意来阐释品牌文化,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商业经验与实践去开拓未来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