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中国纺联数字化转型基地第一站,为什么是长乐?
文章来源:: 2023-12-29

  近年来,福建长乐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深度集成应用,提升制造装备的数控化率和智能化水平,推进生产全过程智能化,鼓励推荐凯邦锦纶科技5G+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等9个项目申报2023年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点项目,凯邦锦纶等2家企业申报2023年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恒申合纤等3家企业申报2023年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努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通过工联院福建分院和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结合现代纺织、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赋能、企业转型、平台运营、政府管理等应用,形成立足长乐、辐射全省的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此外还深化运用“辅布司”互联网平台赋能长乐中小微经编花边企业。

  年终岁尾,千亿产业集群长乐区传来喜讯,12月27日,福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实施工作启动会在长乐区举行。会上,福建省长乐区被授予“中国纺联数字化转型基地”。此次会议由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福州市人民政府和福州新区管委会指导,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福建市财政局、福建市长乐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福建分院、中国联通(福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福州市数字产业互联科技有限责任𠄘办。来自福州市六区七县的代表及有关企业代表300多人参加会议。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郭学军在致辞中强调,福建是数字中国发源地,是工业大省,省里已培育一批数字化企业。福州市做为数字化试点城市,为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对于接下来的工作,他建议:一是凝聚共识,增强信心。要召开形式多样的培训会、研讨会、交流会,大力营造数字化转型的意识氛围,让企业看到样板、看到拳头、看到机遇。二是深化融合,突出落地。要全面梳理供应链、产业链顶级产品,加强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不断做优体系、做大规模、做强产业。三是全面提升,擦亮城市。加速拓展品牌展示区、平台加集群等新模式及业态,推进中小企业成品转型。要系统总结,全面宣传,擦亮新时代的福州城市名片,争做全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头羊。
  福州市副市长郑彧讲话中提到,数字化转型是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9月,福州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福州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全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环境,努力打造更多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数字融合案例和样板。重点聚焦关键行业细分领域,扎实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合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他建议广大中小企业家充分利用好政策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强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水平和竞争力,复制和推广优秀的解决方案和产品,让真正有实力的好产品、好队伍浮现出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化部主任殷强为长乐区授牌
  那么,中国纺联数字化转型基地第一站为什么选择长乐区?数据可说明问题。据悉,2022年长乐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42亿元,其中纺织工业总产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7%。长乐纺织遵循现代化纺织体系标准,推进产业基础数字化升级。借助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产业链、供应链产品销售管理一优化。长乐纺织企业凭借着敏感的市场洞察力,率先在企业中推广管理(PLM)、仓储物流管理(WMS)等信息系统,构建车间级和工厂级工业通信网,促进信息系统与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和系统间的集成应用。
  如果说长乐纺织敢为人先,审时度势走在时代前列,那么,借力发力,构建前沿的大数据平台是长乐纺织企业弯道超车的重要手段。
  福建(长乐)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于2020年上线运行。平台搭建伊始,长乐区政府出台的区域产业扶优政策,对企业上云上平台进行补贴,鼓励企业主动拥抱数字化;借助强大的工业互联网底层核心技术优势和福州市电集团的标识解析能力,实现设备、生产、仓储等溯源管理,获得企业认可。还依托长乐纺织集群资源集中的优势,龙头企业、先行先试企业带动上下游伙伴整体转型升级。平台自上线运行以快速发展,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首批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服务平台,福建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目前已入驻企业600多家,连接设备8956台,拥有15大应用场景,涵盖化纤、纺纱、织造、染整等多个纺织细分行业。
  会上,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研讨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工作》、《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数字化赋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等。会上还穿插数字金融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倡议签约。下午进行的纺织产业生态赋能大会上,专家就《“数”说纺织——5 G +工业互联网助力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长乐纺织产业现状分析与人才培养》等进行分享,可谓一场数字化转型的盛宴。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专刊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