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海科云绒”家族再添新成员,“石墨烯系列云绒”能否引领产业升级方向?
文章来源:: 2023-08-01
  本刊记者-陶红
  从“一墩难求”到“一户多墩”,2022年冰墩墩的爆火让“海科云绒”走进大众视野。“海科云绒”以其轻柔如羽、爽滑如丝、洁白如云、温暖如绒的优良特性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填充物,如今“海科云绒”家族再添新成员——石墨烯系列云绒。 
  7月28日,江苏海科纤维有限公司发布了新品石墨烯系列云绒——石墨烯云绒、石墨烯量子点云绒。该产品除具备在海科云绒无荧光、可水洗、高回弹、超爽滑的优良特性外,更突出抗菌抗病毒、防霉驱螨、远红外保健、蓄热保暖等优异功能。
  据悉,在传统产品稳占市场的形势下,江苏海科纤维有限公司投入2000余万元,携手烯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研发出该系列新品,并成功通过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权威检测。
  石墨烯系列云绒问世
  石墨烯,被认为是彻底改变21世纪的新材料。作为目前集轻、薄、硬于一体,导电性、导热性优异的新材料,石墨烯被广泛应用于可穿戴电子、触摸屏、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材料、超级电容器、电池、防腐、纺织和生物领域。石墨烯云绒以海科云绒为基础通过与石墨烯母粒熔融共纺工艺制成。
  “云绒”是海科纤维的核心产品,是一款超细超柔的螺旋立体卷曲新纤维产品,产品在保持细旦纤维柔滑爽糯手感的同时,更兼备了无与伦比的持久抛弹性能,超越了人们对传统填充纤维的固有认知。
  据介绍,云绒采用了全新的涤纶生产工艺,由多种PET高分子材料混纺而成,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完全不同于传统填充涤纶纤维的制作。且生产全过程不添加化学荧光增白剂,为消费者尤其是婴童提供更安全的保障。因优良特性被选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填充物,并作为“淮安智造”的优秀代表,收入淮安市档案馆永久保存。
  “石墨烯云绒是具有海科云绒的优良性能及石墨烯功能性于一体的纤维。”据江苏海科纤维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李辰昊介绍,石墨烯独特的二维结构使其可以与细菌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发生超强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大量磷脂分子脱离细胞膜,吸附到石墨烯表面,石墨烯不但可以通过对细菌细胞膜的插入进行切割,还可以直接对磷脂分子进行大规模抽取,来破坏细菌。检测报告显示,石墨烯云绒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抑菌率均达到99%,对白色念珠菌抗菌率大于99%。
  另一款新品——海科石墨烯量子点云绒同样具有如此超高抗菌率。
  石墨烯量子点是对石墨烯微片进行进一步功能化制备而得的碳原子组成单元,呈亮黄色,其尺寸更小,功能更强大。石墨烯量子点云绒以聚酯(PET)为基本原料,通过海科云绒的纺丝工艺与石墨烯量子点母粒共混纺丝工艺制成。
  据对石墨烯量子点云绒的驱螨、防霉、抗病毒等功能的检测,可以看到,在实验条件下,采用GB-T 24253-2009纺织品防螨性能的评价9.1驱避法,海科石墨烯量子点的驱螨率达到79.2%;在湿度小于90%RH,温度28摄氏度的条件下,通过28天的观察,在放大镜下无明显长霉,达到0级(最高)防霉标准;在实验室条件下,针对甲型流感病毒H1NI1、H3N2的抗病毒活性率为93.18%和93.78%;对人冠状病毒HCOV-229E的抗病毒活性率为99.99%。
  值得一提的是,石墨烯系列云绒均可作为羽绒的代替品,为家纺蓄热、户外保暖领域的产品升级开发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专注再生填充纤维赛道
  “专、精犹如地板,特、新犹如天花板。”海科纤维是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国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淮安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海科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表示,专精特新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专、精是企业专注自身专业领域,二十年如一日坚持研发,不断技改,精益求精;特、新是企业组建自己的专业团队,坚持做别人没有的产品,锻造产品独特优势。只有筑牢地基才能不断拓宽、建高天花板,才能引领市场,助力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海科纤维成立于2018年,一期占地127亩,投资6亿元,建设有两条年产9万吨PET高净度瓶片及再生差别化涤纶短纤生产线,配置了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成套自动化生产设备,与国内数十家知名家纺、家居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海科二期年产9万吨再生涤纶差别化短纤维项目已经于2023年6月份动工建设,计划总投资7亿元,占地100亩,预计2024年10月建成试生产。李军表示,两期项目全部建成后,海科将可实现年产18万吨再生差别化涤纶短纤,预计开票销售12亿元。
  对于公司下一步发展,李辰昊表示,未来应将研发高科技功能性填充纤维放在重要的位置。海科将继续在再生循环纤维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在废旧纺织品回收应用领域做更多的突破;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共同研发新特品种和功能性产品,以达到技术创新和关键要素的优化组合,使科技成果及时转变为现代生产力,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填充纤维解決方案。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专刊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