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以制造升级夯实基础,用服务创新创造价值——专访绍兴阳槐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新芳
文章来源:: 2025-11-18
  绍兴阳槐纺织品有限公司的转型之路,是一次从生产基地到前沿市场的战略升级。公司于2007年从湖州工厂起步,进驻柯桥;2012年,为进一步贴近市场,在中国轻纺城东市场设立了门市部。至2023年,公司正式开启了全面的转型升级。在总经理廖新芳看来,此举不仅是响应消费升级趋势的必然选择,更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与实现公司自身发展的共同期望。
  在客户服务与生产环节,阳槐纺织有着明确且细致的安排。公司会根据不同国家的市场风格,进行针对性的产品开发。而在生产上,每一道工序都配备了专业的跟单人员,以此确保产品质量在过程中得到控制。此外,面对市场对效率的高要求,公司还建立了覆盖开发、生产到交付全链条的快速反应机制,用高质量的产品和可靠的交付来满足客户。
  向新而生:构筑持续发展的硬实力
  转型升级前,阳槐纺织长期专注于里料的生产与销售。2023年,公司正式确立向时尚女装面料领域转型的战略方向,重点拓展人造丝、醋酸等高端面料品类。这一战略转变带动了系统性升级:在生产端,公司对提花厂与坯布厂完成了设备升级,并计划逐步淘汰两个旧车间的落后产能;在团队建设方面,人员规模扩大30%,重点增配验货人员以强化品质管控、趋势研究人员以捕捉市场潮流、设计开发人员以推动产品创新。
  阳槐纺织转型是一场“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征程”,据总经理廖新芳介绍,公司曾因对市场趋势判断不够准确,导致部分新品不得不低价处理。此后,廖新芳更加重视对前沿趋势的系统把握,建立起每1-2个月固定派遣团队前往南美、中亚等地实地调研的机制,以更精准地指导新品开发。今年所推出的一款涤纶与醋酸混纺面料,即得益于这一调研体系,并已获得中亚客户的认可。
  产品能够持续赢得客户认可,离不开阳槐纺织在产品研发环节的精益求精。廖新芳以近期开发的“色丁皱小提花”面料为例介绍,这款产品虽基于客户提供的国外样品,但由于国内外原料标准与工艺路线存在显著差异,公司需要系统性重构工艺流程。从纤维成分配比到染色加工参数,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反复试验与优化,历时三个月、多次打样比对,才成功实现品质与色彩的同步达标。目前,该产品已顺利投产,并收获客户两万米的首批订单。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阳槐纺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企业战略。依托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公司在保持年产超1亿米产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仅获得GRS认证,更将再生环保材料系统应用于仿醋酸、SPH、缎面提花等核心产品的研发生产。通过引进低能耗染整设备、优化生产工艺,阳槐纺织实现了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的全流程环保管控。这一绿色转型既响应了国际市场对环保面料的迫切需求,又通过将“专业制造”与“环保价值”相融合,在外贸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化优势,为企业开拓中高端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服务升级:精准响应多元需求
  在廖新芳看来,面向全球市场没有“通用方案”,成功的关键在于为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他介绍说:“我们日常做的就是深入了解各地客户的具体需求。比如,中东客户集中采购的是深色长袍和头巾布料;东南亚气候湿热,那边客户反复强调的是面料的鲜艳度和透气性;而南美客户下单时,则非常关注泳衣印花的色彩和工艺......” 正是基于对这些具体需求的清晰把握,阳槐纺织能够进行针对性的产品开发和备货,从而更准确地满足订单需求,这构成了他们服务客户的基础。
  在持续服务海外客户的同时,阳槐纺织也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其位于东市场的门市部目前便主要服务于众多国内电商客户;为更好地满足当前“小单快反”的行业趋势,公司已储备300万米的丰富现货,能够确保客户一旦下单,最快当天即可完成调货与发货,以高效的供应链能力强力支撑电商客户的快速周转与灵活备货需求。
  在产品差异化与快速反应能力之外,阳槐纺织将卓越的品质和深入的服务视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廖新芳强调:“我们从坯布检验、染厂对色,到成品入仓前的全流程质检,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确保交付的每一米布料都符合客户预期。”这种贯穿始终的全工艺品控理念,不仅降低了客户的后续风险,也构筑了长期稳定的信任基础。
  为了持续优化客户服务体验,公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客户反馈机制,定期组织服务团队走访重点市场,直接听取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意见。这些第一手的客户反馈会被系统整理和分析,成为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依据。通过这种“精准定位+快速响应+品质保障”的服务体系,阳槐纺织在竞争激烈的纺织市场中逐步建立起独特的服务优势,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未来规划方面,廖新芳表示,企业将继续推进转型升级,重点完成剩余老旧设备的更新,以更稳定的生产能力保障中高端面料的供应品质。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绿色认证工作,并注重培养新一代业务与技术人才,通过夯实基础,为企业长远稳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专刊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