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的非遗保护与传承 |
本刊记者-许檬檬 纵观天津工业大学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建设经验
天津工业大学201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生陈丽娅是一位少数民族姑娘,从小生活在白族自治区的她经常能接触到一些纺织类的非遗品,但真正了解纺织类非遗知识是来到天津工业大学之后。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自己家乡的那些珍贵宝贝,陈丽娅花了一个暑期的时间,去贵州苗族做非遗调研并把成果做成视频在这段视频中,陈丽娅详细展示了贵州毕节的苗绣服饰和彝族服饰,并重点展示了头饰、鞋的搭配和局部衣服刺绣图案的工艺细节。 天津工业大学在全校非遗创意创新大赛的基础上承办了“第一届大学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大赛”。参赛作品要体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融入流行趋势。竞赛分为初赛与现场决赛两个赛段。其中初赛阶段以作品的实物照片、模型照片或设计构思图等进行评审;决赛阶段以实物作品的现场展示及现场答辩进行评审。 在采访中,陈丽娅告诉记者,“比赛中很多同学也都别出心裁地拿出了很多作品,有动画、手工艺品、原版唐卡等。可见大家都对纺织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的态度,并对纺织类非遗实物有着浓烈的兴趣。从某个角度而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大赛很好地推动了‘非遗风’,不仅让同学们见识到一大批珍贵的非遗实物,还让许多同学积极参与进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只有他们加入这一行列中来,才能使许多“非遗”项目在现代大潮中重焕生机。一直以来,纺织服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被各大纺织传统强校作为重点教学计划,贯彻实施在具体的教学中。
非遗传承融入高校设计教育模式 在采访中,一位藏族姑娘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自天津工业大学2011级纺织工程专业的宋积芳,为了给学校的非遗学研馆捐献一幅堆绣,她在家乡青海省大通县上孙村菩提寺做了一个暑假的义工。每天早晨六点,她会起床帮居士老奶奶上供水、帮寺庙其他居士做早饭,之后还会帮居士做清洁。当她离开寺庙时,寺庙视其真心,将珍贵的堆绣佛像赠与她。 据了解,天津工业大学目前已向全校各专业同学公开开设《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选修课,其课程内容包括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符号分析、中国代表性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流程等。 教学团队指导学生承担了2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积极参与学校纺织非遗创新创意作品大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班级同学共上交动漫类、手工艺类、收集类、策划类等作品50 余篇。当被问及传统文化教学的感悟时,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天津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曹明福笑着说道,“非遗教学就像是补钙,学生吸收是关键。对待学生,我们要到广撒网,深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能接收。” 天津工业大学前身为隶属于原纺织部的天津纺织工学院,作为老牌的纺织传统强校,天津工业大学响应时代的号召,于2013年上半年建立了中国首个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馆,并在年底召开了中国纺织类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研讨会,同期举办了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竞赛,据曹明福介绍,目前这一赛事已受到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重视,将于今年正式升级为“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大赛。
传承力+创新力=非遗生命力 去年年底,天津工业大学筹办了“ 中国纺织类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北京大学、东华大学、西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和传承人出席了会议,经过持久的讨论各方达成共识:首先,非遗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适用于传统,也适用于现代生活。非遗的传承首先是传承人的传承,同时也要注重民族品牌的成长。其次,对于纺织非遗的保护,是促进文化的多样性,避免全球文化同质化的重要措施。再次,创新不是简单地把纺织产品从传统移到现代中去,而是将技艺和文化结合现代传承下去。最后,文化的传承大师与学校教授联合教学更适用于现代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大师将技艺传授给学生,而学校教授引领学生向研究理论方向探索,既能使学生获得理论体系,又能有技艺实践。这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传统教学与现代的接轨。 为了更好的践行这次会议的精神并促进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天津工业大学在全校非遗创意创新大赛的基础上承办了“第一届大学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大赛”,并以“传承、发展与创新”为主题。 作为本次大赛主要的筹备负责人,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馆负责人陈昌向记者解读了这一主题,“传承、发展与创新这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也是递进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目的,传承就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发展。纺织非遗在当今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矛盾。如果孤立看它们三者,会使纺织非遗相关技术发展举步维艰。所以处理好纺织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从某些方面来说,纺织非遗的生命力就在于传承与创新的合力,只有当纺织非遗的传承力与创新力两者都强大时,纺织非遗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强大。” “目前大赛组委会已收到115 幅作品,从各大高校的咨询热情来看,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陈昌对于各大高校对于本次大赛的支持表示欣慰,并对于即将到来的决赛非常期待,“ 本次大赛分为收集类、制作类、设计类三个单元,我们希望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专业,参加不同单元扩大参与专业的覆盖面,强调创新是本次大赛的重要特征。”
搭建产学研平台培养传承人才 据了解,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馆的投建也是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综合投资项目之一,其筹划建设历时近两年的时间,建成后的学研馆占地300平方米,将中国传统的织、绣、印、染,绫、罗、绸、缎及民族特色服饰等65项国家级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物、视频、图片等形式生动展示,并在实现博物馆展示功能的基础上为教、学、研服务。 “我校建校已有102年历史,从历史沿革来看,纺织工程专业一直是我校的特色学科,因此,在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推进背景下,我们将结合自己的传统优势,建立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馆,深入推动我校在产学研结合上的平台作用。”曹明福说道。 在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馆馆长陈昌的带领下,《纺织服装周刊》记者参观了学研馆,整个学研馆集视觉、听觉和触觉为一体,将知识与科技相结合,为参观者搭建了一个互动体验式学习和研究平台。整个学研馆的展示可分为3 个板块——传统、继承和创新。传统和继承板块记载了我国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并收藏了树皮衣,阁丝,蜡染、扎染、蓝印花布、黎锦龙被、夏布、侗布、唐卡等15 项非遗实物,让参观者对于传统的非遗制作工艺有着直观的认知。在创新板块中,收纳了学生们经过对非遗学习后做成的作品,也包括历届非遗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展示,从作品内容来看包括面料再造、服饰设计、视频制作等,完全打破了以书本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将知识与实践结合,为师生充分挖掘纺织非遗文化和经济价值提供了全方面深入和广泛的信息平台。 陈昌告诉记者,“教学以学生为本,我们建馆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希望给学生提供多元立体的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一个学习和研究纺织非遗的场所。”据了解,目前,学研馆多元功能已经融入到了天津工业大学的实际教学实践中。例如,天工大的艺术与服装学院的设计课程已经与学研馆无缝衔接,服饰品设计、服装设计、夏令营等课程基本上已经形成以学研馆为体验、调研平台进行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室教学的单一模式,形成了理论+实践+体验课程的教学模式。 除此之外,非遗学研馆的建设也使得天津工业大学的毕业设计有了一个新的方向。在学研馆里,记者看到在今年的优秀毕业作品展示中,有一批围绕非遗为主题的设计作品。
记者手记 让“非遗”融入到教育中去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福州曾言,我们必须让“非遗”活在当下,非遗传承要在造型设计、当代教育、生产性保护、传承人群体这四个方面面向未来做一些思考。过去,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经常进行一些协调沟通,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但这都是一些表面化、基础性的宣传事宜,并未深入到教学中去。要使“非遗”文化在学生中更好地得到传播,最重要的是要让“非遗”真正融入到教育中去。 这不乏有一些令人欢欣鼓舞的探索,例如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高校纺织非遗类人才培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在“产、学、研、服务”结合以及专业+ 项目+ 工作室工学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的背后,是教育理念与“非遗”文化的融合。 正如曹明福所言,纺织“非遗”的传承,需要政府、高校、传承人、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推进。政府主要解决的是传承的本真性问题,高校主要解决的是传承的科学性问题,传承人主要解决的是传承的活态性问题,企业主要解决的是传承的市场性问题。人才是关键,教育是重点,如何让“非遗”真正融到教育中去,是值得每个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