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反思服装业 |
前不久,中国动向董事局主席兼CEO陈义红在《创业家》杂志表达了他对服装行业危机的思考。陈义红的核心观点有两个:其一,无论品牌创始人是否在位,服装业甚至快消品行业失败的原因有共性,即缺乏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其二,中国服装业在2012年以来表现出的库存问题是由“大批发”模式导致的。 2012年,服装业的大佬们对行业问题大多采取了回避态度,陈义红公开表达自己对服装业的反思,这不得不让人敬佩。作为公司高管,陈义红的观点为业内人士反思行业现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经过10多年的爆发式增长,中国服装行业走到今天正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事实上,问题本身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企业家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视角、态度来反思行业遭遇困境的原因。以往,出口市场需求低迷,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内需消费信心不足,服装售价偏高等因素往往被认为是导致中国服装企业产品滞销的缘由。 站在宏观经济的理论视角上看,这样的分析或者说反思,显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对于服装业中一家企业而言,若只是强调宏观、外部环境的影响,这种浮于其表的反思则更像一种说辞,无关痛痒之间显示出的是一种被动接受和逃避问题的态度。 近年来,中国服装业被各种危机论炒得沸沸扬扬,原材料价格波动论、劳动力成本威胁论、产品价格上涨论等等。尤其是在2012年,又衍生出耸人听闻的“库存危机”一说。客观地看,尽管服装业面临库存压力是不争的事实,但库存并非猛虎,既不能盲目夸大危害,也不能对其过分小视。 事实上,上述论调触及的是行业的共同问题,这亦是服装业时至今日必须直面的问题。对服装业的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炒作层面,而应该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出发。俗话说“幸福的人生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却各有不同”,这句话用在企业身上同样适用。 2013年,中国服装协会为CHIC 2013制定了“力炼”的主题,在这一具有行业风向标的展会上,协会对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力炼的实质在于倡导企业树立全新的产业价值观和理性的思维方式,这亦是反思中国服装业现状的最佳视角。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