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为化纤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中国化纤协会会长陈新伟解读《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文章来源: 2022-05-06


  本刊记者-郭春花

  在近日发布的《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化纤工业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定位的表述不难看出,化纤在纺织产业链的核心支撑作用以及对战略新兴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十四五”期间,化纤行业该如何发展?有哪些新方向和新空间?在《指导意见》发布之际,《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专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深度解读《指导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如何实现。
陈新伟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
  行业“十三五”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陈新伟谈到,“十三五”时期,化纤工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化纤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约85%,我国化纤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常规纤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部分高性能纤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及竞争力日益增强,为纺织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具体体现在:
  产业优势不断强化。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化纤行业进入资本市场成效显著,龙头企业基本实现了资产证券化。产业链配套持续完善,炼化一体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4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产学研用合作不断深入,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行业智能制造取得新突破,在优势企业建设了现代化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机器换人效果显著。高新技术纤维发展水平稳步提升。高性能碳纤维实现工程化稳定制备,高强、高模型对位芳纶产品在国防军工领域实现列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产品开发系列化进展显著,智能纤维、纳米纤维等前沿纤维新材料技术取得一定突破,莱赛尔、生物基聚酰胺、壳聚糖等生物基化学纤维的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产业规模增长较快。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行业持续推广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重点装备,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产业链关键技术装备不断突破创新,绿色纤维认证、再生纤维素纤维绿色发展联盟等平台引导行业绿色发展,有效提升了化纤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31家化纤绿色工厂、52种绿色设计产品、4家绿色供应链企业先后入列工信部绿色制造体系名单。
  品牌和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纤维流行趋势连续发布,提升了企业品牌效应和经营效益,引领了化纤产业链上下游有效对接的新模式。标准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国化学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6)获批成立,团体标准的创新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
  具体到企业层面,陈新伟表示,目前行业内形成了一批以恒力集团、荣盛集团、恒逸集团、盛虹集团、桐昆集团、新凤鸣集团等为代表的涤纶头部企业,以恒申集团、锦江科技等为代表的锦纶头部企业,他们在生产规模、产业链一体化、创新能力、绿色制造、品牌建设等方面已具备全球竞争优势。尤其是以中复神鹰、光威复材、江苏恒神、吉林碳谷等为代表的碳纤维头部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应用领域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2021年,恒力、荣盛、恒逸、盛虹均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 
  构建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十三五”时期行业积累的技术、产能、产品等基础上,《指导意见》对行业提出了发展方向,即化纤工业要构建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对《指导意见》提出的“三化”,陈新伟分析到,产业发展高端化意味着要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深化对纤维材料领域的科学认知,构建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夯实理论基础,确定前瞻性纤维研究方向。在全面建成化纤强国的关键性目标体系中,我们在高性能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以及纤维制造的核心装备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差距和短板。为此在《指导意见》中特别提出了加强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附加值低成本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工程化技术开发;突破替代石油资源的生物基原料和生物基纤维加工工艺、装备集成化技术,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等重点任务,推动我国化纤工业水平尽快向更高端迈进。 
  智能化转型是“十四五”期间化纤工业的必然选择之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化纤工业智能化水平取得显著进展,2家化纤企业项目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家化纤企业项目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涵盖聚酯涤纶、锦纶、氨纶、PTT纤维、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和碳纤维等行业。
  “十四五”期间,5G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业中深入应用,为化纤行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占据国际领先提供珍贵机会窗口。化纤行业数字化转型将从点到面,进一步提高机器人应用水平、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同时推进行业与互联网融合新业态模式发展,实现制造过程全流程数字化和生产装备智能化、完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加强智能制造及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技术标准工作等。
  绿色化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十三五”期间化纤行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制造方式的绿色转型,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范围持续增加,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显著下降。“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36%,“十三五”期间继续下降近10%,行业能耗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1家企业、52种产品分别获评工信部绿色工厂和绿色设计产品,39家企业产品通过绿色纤维认证。生物基、可降解、循环再利用和原液着色等新型绿色低碳环保纤维品质及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制备产业化集成技术”等多项低碳环保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对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化纤行业也将坚定担负起历史使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指导意见》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要实现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要倡导使用绿色能源,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耗,减少原料消耗,扩大低碳等绿色产品规模。
  作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原料,化学纤维90%以上为合成纤维,主要以石油资源为原料,降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循环再利用水平是化纤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要健全完善以绿色制造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另外,随着纺织品牌商对再生产品的重新定位和认识,形成了将再生产品作为新材料和消费的新时尚。结合绿色消费趋势和产业链诉求,发展循环再利用和具有原料天然可再生、生物可降解等特性的生物基材料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此外,要强化绿色发展的抓手,《指导意见》中也特别强调了加快化纤工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的发展和建设,发挥绿色平台和体系支撑作用:推进绿色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作好两个行业的规范公告,创新推进绿色纤维产业链追溯和认证平台建设等。
  对于协会如何推动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陈新伟指出,协会作为行业发展的推动者,将积极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加强信息发布,引导企业资金投向,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平台建设、品牌培育、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工作。围绕产业链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品牌与质量提升、人才培育等重点,搭建平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通过恒逸基金、纺织高训班、纤维空中大讲堂平台深入推进行业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继续深入推进绿色纤维认证、“中国纤维零碳行动”和“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建设、组织化纤行业碳排放、生命周期、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等领域的标准制定等推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此外,利用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等平台,借助发布会、新媒体网络等手段,扩大“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和“绿色纤维”等工作影响力,提升消费者对中国纤维和企业的认知度。鼓励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强品牌管理团队建设,培育功能性纤维品牌,发挥纤维品牌在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中的增值作用。 
  紧抓发展机遇,建设化纤强国
  “十四五”行业发展蓝图已绘就,作为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以及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化纤工业将迎来怎样的发展空间?
  对此,陈新伟谈到,首先从技术革新发展的趋势来看,新材料占据新科技革命前沿,基因工程、高分子改性、纳米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为纺织纤维材料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技术路径。生物基合成、海洋生物基、煤化工制取等纤维原料新技术路径,也为纺织行业突破石油资源约束提供选择,进一步巩固产业链安全。此外,5G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业中深入应用,为化纤行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占据国际领先提供珍贵机会窗口。
  从绿色低碳发展的形势和要求来看,实现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化纤行业将承担重要责任。化纤行业作为纺织产业链最为重要的原料环节,既与纺织全产业链共同承担着绿色制造、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同时也独立承担着开发多元化生物原料资源,提高纤维制品循环再利用水平,解决石油原料比重过高问题的使命。我国化纤行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化纤产业体系,在突破原料与技术瓶颈、推动产业与消费市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责无旁贷。
  此外,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于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需求增加,如碳纤维可以广泛应用于风电、光伏、储能和交通轻量化等领域,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具有明显的减碳贡献。
  从消费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空间的趋势来看,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国民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都将为内需市场稳步扩容升级提供支撑。消费者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使命感不断增强,“全面二孩、三孩”与老龄人口增多时代同时到来,“健康中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立足于国内“大循环”,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都将驱动内需市场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特征,化纤行业在提升品质、功能及品牌、服务等多角度附加值方面均具有广泛的创新发展空间。同时也要关注需求和增量的结构变化,尤其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对消费习惯和趋势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变化。比如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等产品的需求激增,人们将更加关注健康,纺织大健康需求将有进一步增长。总体来讲,化纤工业未来可期。
  在陈新伟看来,《指导意见》的发布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化纤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相信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在行业、企业和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化纤行业将加快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