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 “天宫”奔月,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给陈南梁团队写了封感谢信! |
“天宫二号”中秋献礼 发射成功! 你还听说了吗? 它的太阳能帆板 是由东华大学纺织学院 院长陈南梁团队 领衔研制的!
为了对这只团队表示感谢 以及对其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 中国航天五院西安分院 空间天线技术研究所 给陈南梁团队 写了一封感谢信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回顾 当晚的“天宫二号”升空的盛况吧! 9月15日晚22时,我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东华大学作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要外协单位之一,副校长陈革应邀现场观摩。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相关科研成果随“天宫二号”一同进入太空,10月中旬将应用于“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 研发实验基地 “天宫”“玻璃翅膀”再升级 当太阳能帆板在太空正常展开的刹那,标志着“天宫二号”发射取得成功。 常人也许想不到,航天器这对太阳能“翅膀”的高性能电池片居然是附着在玻璃纤维上,它们被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陈南梁教授团队编织成了半刚性的网格材料,出色地为“天宫二号”提供能源动力。 早在2011年,陈南梁教授团队的这一科研成果就成功助力“天宫一号”顺利飞天。而这次用于“天宫二号”的半刚性玻璃纤维网格材料,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升级,打造出了2.0版。 据陈南梁教授介绍,此次升级主要是对生产装备进行了改造,包括决定网格材料花纹结构的横移机构、均匀送出经纱的送经机构,以及使得线圈相连穿套的编织机构。 可别小看这样的改造,织出来的玻纤网格材料过不过硬,够不够强,能不能受得了恶劣的外太空环境考验,一切的源头都在生产机器和工艺上。 经过一系列的机器和工艺改良及优化,应用于“天宫二号”上的半刚性玻纤网格材料的结构精度、强度、稳定性得到了很大提高,织物疵点由原来的3米一个疵点降为10米一个,总体强度较前提升了10%,从而有力地确保了此次“天宫二号”飞天任务的顺利完成。 航天员服装研发成果将再发力 此次,随“天宫二号”一同进入遥远太空的,还有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相关科研成果。 团队介绍 陈南梁教授科研团队于2008年开始与中国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空间天线技术研究所合作研发“星载天线金属网”项目。经过长期不懈的科技攻关,科研团队突破了极细金属丝合股加捻技术;创新设计制造了专用的并线、整经和经编设备和全套生产工艺;创新建立了金属网数值模拟与性能预测体系;并建立了星载天线金属网生产线和联合实验室。项目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性能卫星的通讯能力,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悉,陈南梁教授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开发航空航天产品,继团队所研制的“半刚性电池帆板玻璃纤维网格关键材料”成功应用于“天宫一号”后,此次“星载天线金属网”为推动柔性天线关键产品的国产化进程发挥了里程碑的作用, 为国产金属网在轨顺利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目前正与航天部门紧密合作,承担并完成了“天宫二号”“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的半刚性电池帆板玻璃纤维网格材料的生产任务,合作承担军工973“低PIM星载天线金属网”项目、开发“移动充气天线”“高强高模零膨胀透波膜材料”等。 据悉,从1984年上大学算起,陈南梁已经跟纺织打了32年交道,成为教育部产业用纺织品工程研究中心的带头人,也是位居全国第一的东华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掌门人”。2008年开始,陈南梁团队与相关研究所携手,踏上这条国家航天使命必达的攻关路。 陈南梁团队一直坚守4个字:纺织智造。在反复试验中,“镀金钼丝”材料具有高强度、低热膨胀系数、不易断、反射率高等特性,是用于制造空间可展开、网状天线反射体的绝佳选择。卫星大型天线使用东华大学科研团队研制生产的金属网,宛若航天器撑起的一把太空伞。 很多时候,创新团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在研项目中有50%关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生物医用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纺织这个传统学科,要在今天焕发新的活力。” “纺织能为国计民生做的太多了” 尽管现代纺织的概念已提了多年,但对于老百姓而言,对于纺织的理解,似乎大多仍停留在“穿衣织布”上。对此,陈南梁教授说,“纺织能为国家和老百姓做的事实在太多了”。 “中国的纺织技术已达世界一流,但在航空航天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仍然相对是较少的,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探索和拓展纺织在其他产业领域的应用前景,让纺织为国家、为老百姓做得更多”。陈南梁表示。 正如陈南梁所言,在航天领域,纺织产品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下面小编就将为大家一一列举出来! 太空棉 美国太空总署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太空棉又称为“记忆棉”,是为宇航员进行太空旅行而设计的支撑和保护垫,能够减轻宇航员在起飞和飞行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重力压力。这种材料具有吸震、减压、慢回弹的特点,能够根据身体的曲线和温度自动调整形状,从而化解身体各压迫点的压力。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创新,记忆棉已广泛应用于家用纺织品、汽车等领域。 尿不湿 由纺粘无纺布或纺粘熔喷无纺布制作的“尿不湿”解决了宇航员长时间在太空行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液冷服 液冷服则是来自“阿波罗”航天计划中的航天技术,由英国于1964年首先研制成功,能保护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期间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液冷服即全身性液冷服由衣面和管路系统组成。液体在管内循环流动。衣面用针织网状亚麻绸制成。液冷服能从人体带走700瓦以下的热。它依靠进入液冷服软管的液体使人体表面降温, 以减少人体汗分泌。在热量达450~500瓦情况下,人体失去水分不超过0.2~0.25公斤/小时。液冷服进口最低允许温度主要与人体特性有关。液冷服贴身穿时, 液体温度应为14-16℃, 若作为罩衣, 液体温度可降至10-12℃.最佳液体流量为1.5升/分。液体是水或者是冰点更低的液体。蓄水量为 5升的箱体, 则服装冷却系统可随身携带。 目前,越来越多高温作业人员开始穿着液冷服,如赛车手、核反应堆技术工人、造船工人等。此外,液冷服还被应用到物理疗法与体育康复设备中,为一些患有特殊疾病的病人减轻痛苦,在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降落伞回收系统材料 降落伞回收系统原本用于太空舱回收,现在被美国相关机构设计用于预防空难。其材料为高强锦纶66,绳索为高强聚乙烯或锦纶材料。这种降落伞系统靠人工操作弹射,可在1秒之内快速张开。当飞机失控时,机长可打开降落伞令飞机安全着陆,该系统有望用于大型客机的制造。 精彩预告 东华“智”造,中国骄傲! 据了解,东华大学的这一成果将于10月中旬应用于“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纺织服装周刊》届时将持续跟踪报道,敬请关注! 文稿内容来源:东华大学新闻网、 东华大学官方微信、 东纺快讯 文稿编辑:檬小编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