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储备棉轮出累计成交30余万吨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5-18


  本刊记者-郝杰

  截至5月16日,储备棉轮出累计成交30余万吨,其中进口棉成交总量20余万吨,成交率100%。国产棉成交总量9万余吨,成交率98%。

  交投继续活跃的背后,有个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进口棉的价格比国产棉成交价格高出千元左右,有的甚至高出3000元/吨。纺织企业对进口棉的青睐说明国产棉的质量和进口棉存在一定的差距。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从7000多万亩降至5000多万亩,面积减少将近2000万亩,但产量仅减少100多万吨。但是在棉花产量增长的同时,近两年,棉花质量的降低几乎成了业界探讨棉花问题的焦点。

  在近日棉花业界举行的一次会议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直言,在过去的几年里,棉花注重提高产量的同时确实有一些质量指标下降了,棉纤维变粗,28毫米以上的数量越来越少。而对于正在产业升级的纺织业来说,对棉纤维的质量需求却越来越高。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她说棉花产业的关键依然是品质。从储备棉的火热不难看出,只要品质有保障,能够满足纺织的需求,销售途径并不用担心。

  纺织企业反映的棉花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纤维短、强度偏低、异纤多、一致性差、机采棉的含杂量高等方面。

  在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时,中国棉花协会副秘书长杨照良说,第一,重产量轻质量是政策引导上出了问题,整个行业都围绕产量为中心进行种植、研发品种、管理。

  第二,植棉面积10万亩的乡镇种植品种多达30个,品种“多乱杂”直接影响了品质一致性。

  第三,棉花采摘、存储、交售、加工等都是混在一起,造成高等级棉花大幅度减少,中等级棉花大幅度增加。

  第四,信息不对称。主要反映在由于中国存在棉花收购这一环节。皮棉和籽棉两种都是商品,现在的“优质优价”的信息只能传达到轧花厂,但是轧花厂在收购棉花的时候“优质优价”没有传达给棉花的生产者,籽棉收购环节仍然按颜色好坏、衣分高低、论斤收购,籽棉和皮棉交易方式有所脱节。

  第五,机采棉技术不配套。特别是种植模式不适合机采,脱叶催熟技术没有落实到位,地膜覆盖导致采收时被吸入,机采籽棉杂质含量高导致过度加工等。

  第六,政策缺乏导向作用。目前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只和产量面积挂钩,导致生产者更注重衣分的高低,对棉花的内在品质不是很在意。产量越高拿到的补贴越高,所以说整个棉花的生产环节,老百姓认为还是产量的高低影响收入,而不是品质的好坏。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