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潮牌&传统商业 是悖论还是同理?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4-10-27


 本刊记者——黄斯杨
 

    随着大众对服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追求,潮牌在近年的本土服饰消费市场中迅速走热。而对于国内原创潮牌而言,既要拥有对服饰的原创设计能力和对市场的敏锐触觉,原创品牌文化的整合融入、传播能力更是制胜的要点。

 

    日本潮流很快影响到香港,香港人本来就讲秩序、爱排队,大陆人看见香港人每天在中环排队买汗衫,想必那是极好的。于是,潮牌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中。从港台到大陆,从明星到草根,“潮”已然遍布大街小巷,无处不在。

 


“潮”之原创

    影视歌多栖发展已经屡见不鲜,明星从商创立自有服饰潮牌也越来越多见,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应该是亚洲潮流教父级人物陈冠希(创立潮牌CLOT)、港星李灿森(创立潮牌SUBCREW)和葛民辉(创立潮牌AAAA)等。在这批潮流先锋人物的示范作用下,港台的潮流之风随之刮到内地,潮流触觉敏锐的年轻明星们纷纷开始自创潮牌,渐渐形成了明星自创潮牌的热门现象。

 

    既然说到星潮牌,陈冠希及其2006年亲手创办的CLOT怎能一笔带过。陈冠希不仅自己参与服装的设计等各个方面,还进行活动策划、制作主题音乐等,而他的店铺JUICE更成为香港游客的旅游胜地。

 

    而Channel V主持人李晨创办的Nic Is Coming算是能与之抗衡的内地潮牌之一,秉承着为大众传递开心与快乐的设计理念,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原创潮牌。自2007年起,Nic Is Coming每季度单品皆以限量的数目推出市场,每一次都呈现缺货状态,深受年轻人欢迎。与此同时,亦由最初只在上海FLYSTREETWEAR 专卖,发展至全国有售。

 

    实际上,潮牌集中在我国出现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一方面,服装设计师开始接受并欣赏街头式的流行时尚,他们主观上渴望在设计中渗入街头元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服装市场的不断成熟发展,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印花技术也得以加工应用。思想和硬件技术都过了关,本土潮牌自然得以发展。

 


中国潮牌发力

    随着大众对服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追求,潮牌在近年的本土服饰消费市场中迅速走热,越来越多的品牌和终端店铺也不断加入潮牌战局。

 

    一向主张“A Different View”的中国轻潮品牌CRZ总监杜忠海表示,以往的潮可能就是街头的、持有街头文化的人,他们是叛逆并对常识保持质疑的小众人群。但现在随着整个社会的开放与高速发展,年轻人与年轻的思维不断涌现出来,他们需要更多这种非正常、神经似的语言或形式来表现一个理念,这就是国内潮牌需要颠覆之处。

 

    对于CRZ的颠覆是否成功,我们可以从其首登2014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完美表现中找到答案。

 

    “作为本土为数不多的原创潮牌,CRZ将更深入市场与消费者进行零距离的沟通,细心聆听消费者的声音,因为这毕竟是本土品牌优势所在。”CRZ品牌创始人兼艺术总监任素芳说,“CRZ潮牌正在积极收集和整合世界潮流资源和联盟,主动与日本及英国的潮牌设计师团队进行品牌深度合作。同时,也注重积极培育国内年轻设计师,给CRZ注入新鲜的设计血液,永远保持80后、90后的新态度。”

 

    由此可见,对于国内原创潮牌而言,既要拥有对服饰的原创设计能力和对市场的敏锐触觉,原创品牌文化的整合融入、传播能力更是制胜的要点。换言之,催生一个原创潮牌是一套精深的组合拳,绝非朝夕之间能够一蹴而就。

 


潮牌的商业悖论

    在中国动向集团RDK 事业部经理王晓征看来,潮牌要实现赢利,同其他服装品类的发展没有任何区别,首先都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在服装行业,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

 

    这也成为很多原创潮牌在短期内快速开店的原因所在,但仅靠品牌单方面的实力,没有雄厚的资源和实力支撑是很难实现有效管理运转的。与此同时,本土的商业环境也没有给原创设计师品牌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现在一些高端商场的收费高昂,而原创潮牌如果没有太强的资金实力的话,只能拿到非常差的位置,这无论对品牌的销售还是形象推广,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肚脐眼品牌主理人高文哲对记者说道。

 

    面对当下的商业环境,对于缺钱的潮牌来讲,寻求加盟代理或者同潮牌集成店进行合作似乎是一个更可行的选择。然而,现实的情况也并非如此。

 

   “如果潮牌选择跟买手店进行合作,确实能在渠道的开拓上节省不少成本,但买手店作为一个商业化店铺,其在产品的选择上,往往会挑选受市场欢迎的热销款,因此他们选择的产品很多时候并不能代表潮牌所要传达的文化和精神,对潮牌的发展不是一件好事。”王晓征说道。

 

    而传统的加盟代理模式,在王晓征看来,也并不适合潮牌套用。潮牌要做得好,一定是要讲品牌文化和精神的,但目前中国大部分经销商并不具备这种气质,因此很难将潮牌在终端市场运作好。

 

    同时,通过快速开店来推进潮牌的商业化,同潮牌本身所传导的理念就是相悖的。潮牌本来就是聚焦一批小众的人群,彰显自我个性和精神,如果满大街的人穿得都是品牌的同款服装,那潮牌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

 


为中国潮牌寻找出口

    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原创潮牌不论设计还是影响力都有所缺欠,对于市场的定位也不够准确。而导致其发展举步维艰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资金。目前,国内大多数潮牌的资金实力和营运能力并不足以支撑太多的终端店铺,如若开店过快过多,则会导致对供应链环节的把控力度不够,在产品品质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对此,高文哲对运营实体店铺的想法也有所改变:“未来,我们只要能在线下做好3 间店铺就可以了,专注做好产品和体验,将实体店铺做精做好。”

 

    除了本土潮牌自身需要在渠道与设计双发力之外,构建商业氛围、推广和宣传潮牌文化、加大消费者对潮牌的认知度等等,都是推进潮牌在本土市场发展的关键。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周一奇表示,潮牌属于金字塔尖顶的组成部分之一,品牌架构的金字塔尖顶是小众品牌,奢侈品牌和潮牌都属于小众类。对潮牌来讲,首先要有潮流符号,没有潮流符号根本不是潮流的东西,第二要有很好的成长性,第三个就是能够互相影响。

 

   作为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旗下专门针对年轻人生活方式相关的潮流体验式展会,CHIC-YOUNG BLOOD(潮流品牌展)已举办了三届,2015年,CYB将转战上海,以CHIC展中展的形式亮相展会。

 

    除了聚合潮牌,营造潮牌文化氛围之外,CYB 也在探索更利于潮牌发展的商业模式。2015年的CYB期间,主办方将选择几家有特色的品牌以概念店的形式进行集中展示,帮助潮牌找寻最合适的终端陈列形象。而面对潮牌缺乏优秀商业资源的现状,展会主办方也推出“多品牌店大会”,邀请万达广场、王府井百货、太古里、大悦城、天猫等渠道平台参与,力求帮助本土潮牌落地市场。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