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非遗今梦——走近纺织服装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 2014-07-14



培养  

人的因素尤为重要  


非遗是“活”的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人的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务院至今已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488名,目前已去世100余位。据统计,首批226人中60岁以上(不包括60岁)的约占91%,第二批551人中60岁以上的约占71%,第三批711人中60岁以上的约占78%。 

纺织类非遗同样如此。世界级非遗项目传统黎锦技艺耗时耗力耗工,正逐渐被年轻人放弃,濒临失传。甚至有着“黎族织锦文化的瑰宝”之誉的龙被就曾经出现过断层。  

经过3年的努力,保亭新达达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才成功复制出了龙被,从棉线形态、染色色泽、面料质地、布料厚薄及经纬密度和图案轮廓、刺绣针法等方面与传统龙被相比不走样,重新恢复了这一古老技艺。

 

 


对于龙被的教训,黄呈认为:“黎锦要想世代传承下去,固然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措施加以保护,行业制定详细的标准加强管理,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必须提高对黎锦产品的开发层面,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进来。”  

国家级非遗项目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表示,年轻人对非遗缺乏热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非遗项目难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绣一个书本大小的绣片要用两三个星期时间,就算能卖到500元,平均一天才能挣二三十块钱,现在年轻人出去打工比这个挣钱多了,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学。”    

对此,孙淮滨表示,对纺织类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要做到以人为本,人才培养应作为重中之重。成立纺织类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研究会不仅可以整合高校与传承人的力量,也可以对纺织非遗的创新及市场化推广注入新活力。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陈鸿俊。他谈到,为了将纺织非遗更好传承、创新,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湘绣艺术学院。据陈鸿俊介绍,湘绣艺术学院不仅开展了湘绣的艺术设计与营销课程,还创建了“专业+项目+工作室”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聘用湘绣大师为学校导师,将传统师徒相授融入职业教育体系,校企合作,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又懂工艺和技术的新一代湘绣人才。

  


缂丝半成品,缂丝的高贵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


据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赵宏介绍,天津工业大学为保护纺织类非遗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建立了天津唯一的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天津工业大学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馆。其次,开设了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选课,在艺术与服装学院培育以“非遗”为主题的创意方向。  

尽管如此,非遗是产生与发展于农耕文明条件下的非物质文化,大部分依然需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和传承。而非遗中的众多技艺无法编写成标准化教材,必须要师徒之间口传心授,耐得静、吃得苦。这即便是热衷于此的年轻人也很少有人能通过考验。  

不过可喜的是,纺织非遗也有了“90 后”接班人。  

2013年年初,“南京云锦有了90 后接班人”的消息传开来。周双喜、邬悉尔、郭俊、张洪宝等8位云锦大师共收下了18位徒弟,这18人均为“80后”和“90后”,是云锦研究所精心选拔的业务尖子。  

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周双喜介绍,目前云锦研究所的一线织工有200多人,但多数都是从事流水线操作的普通织工,掌握云锦“核心工艺”的骨干力量少之又少。此次拜师的18名弟子,都是云锦研究所近年重点培养的“织锦苗子”,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其中还有6人是“90后”。虽然年纪不大,但他们在云锦设计、织造等环节的工艺水平都得到了大师们的认可。作为南京云锦的“希望之星”,这批弟子将在师傅们的口传心授下,在设计、意匠、染色、造机、织造等不同领域“专项进修”。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