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今梦——走近纺织服装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承 纺织类非遗亟待焕发新活力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产业部主任孙淮滨介绍,国家级纺织服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共计74 项,覆盖绣、织、染及服饰四大类别。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 项,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 其中,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南京云锦在2009 年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则位列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民族,无论历史长短,都应该要有把握自己文化遗产的能力,特别是要善用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焕发出现代的、现实的意义。在张志峰看来,“虽然云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单纯地保护起来是不够的。只有让云锦焕发新生命新活力,才能真正地流传后世,流芳百世。”
正在织造的缂丝局部
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纺织服装类非遗可以分为三大类别。顾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归于传统美术类,宋锦、缂丝、藏族邦典、维吾尔族花毯等织造技艺归于传统技艺类,苗族、回族、黎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服饰归于民俗类。 据史载,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始于东晋,在鼎盛的乾隆、嘉庆年间,南京曾拥有3万多台织机,有近30万人以织造生产和与此相关产业为生,成为南京最大的手工业,大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在各种技术层出不穷的21世纪,云锦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目前,全国真正懂云锦技术的不过50余人。”谈起云锦的千年兴衰,张志峰感叹不已。正因此,2006年NE·TIGER 以“凤”为题、以“云锦”为材的发布秀,成为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时间最长的一场秀,然而它所蕴含的历史,却更加悠远。
精致手绘牡丹纹样镶嵌施华洛施奇水晶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其特殊的产业属性,更多的非遗项目正在今人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例如,在“雷沟大布”的传承单位金陵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学治不仅针对雷沟大布的保护与传承建立了专门的陈列馆,还代表苏州参加上海世博会,并为雷沟大布注册了商标。苏州圣龙丝织绣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君正计划将濒临失传的纱罗技艺产业化,向着收藏、实用、定制服装等多种渠道推广,拓宽纱罗的生命力。
受困 当传统文化遭遇现代工业
“现在我国虽然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取了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及时抢救和保护了一批濒危的纺织类非遗项目,但遗憾的是,仍有一些珍贵的纺织类非遗项目面临萎缩与消亡的危险。”对于纺织类非遗的保护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主任龚鹏程认为形势依然严峻。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栋三层小楼里,6名身着黎族传统服饰的妇女席地而坐,腰系织机腰带,双足挺住经线的木棍,引纬线竹针在经线中来回穿梭,在她们的腿上,一幅幅灿如云霞的黎锦就这样诞生了。 这是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也是自2009年黎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保亭县设立的一个点,每天都有约10名传承人在这里织就古法黎锦,每年也要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派人员的不定期抽查,考核这项古老的技艺是否能得到全面传承。
蜡染国家级传承人王阿勇在画蜡画
“其实我们的压力也很大,因为制作黎锦的很多原料并不好找,像有的染料植物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现在很少,如果专家抽查时正好原料匮乏,就无法完整地展现传统技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就保不住了。”保亭县文化馆馆长黄呈说。 而在“民族扎染之乡”云南大理的周城村,传统扎染技艺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早在一个世纪以前,这里因板蓝根制成的土靛染料成本低、固色好、活路精细,脱颖而出成为远近闻名的织染村,“白族扎染技艺”也于2006年首批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村里现在几乎家家染坊都用化学染料。只染单一的蓝色,卖不掉很多游客认为板蓝根染料的蓝色太单调,不鲜亮,还嫌弃它褪色。化学染料上色好,颜色多。”30多岁的段银开坦率地说,她从七八岁开始做扎染,现已是白族扎染技艺的云南省级传承人。 这里在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同时,传统民艺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急速解体,工业商品对传统市场进行了无情的占领,扎染变为旅游和外贸商品后,工匠们在迎接发展机会的同时,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传统,抛弃了土靛染料。 同样受困于此的还有蚕桑丝织技艺,尽管该项技艺及其相关风俗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闻名都做出重大贡献,但依然处于濒危的状态。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表示,受到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影响,大量桑地被改作它用,年轻人不再养蚕,国家正在实施东桑西移的计划,历史上的蚕乡丝府无法保留传统的民俗,而新开辟的蚕桑基地只把它作为一种产业,不可能来保存传统文化。 纺织服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各界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还不够,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面临着濒危,抢救、保护、传承和创新非遗的任务迫切且艰巨,而方式方法更是尤为重要。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