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金媛善:为“碎布头”带来多彩新生
文章来源: 2014-06-17


 为“碎布头”带来多彩新生
访朝鲜族拼布艺术家金媛善
本刊记者_黄天玉
 
    近日,北京服装学院成立了包括织绣、印染、制书、拼布、金工等传统工艺在内的天工传习馆,此举旨在承习传统手工艺。初夏的一个午后,记者在这里见到了正在为学生讲解拼布技巧的金媛善。平易近人、热情好客,金媛善的工作室内聚集了同样喜爱拼布艺术的访客。但当讲到对工艺的研习与追求时,金媛善认真而严谨,一字一句、一针一线都饱含了对朝鲜族拼布艺术的真挚情怀。
 
    TAweekly:您是如何与朝鲜族拼布艺术结缘的?对于您来说,拼布艺术意味着什么?
    金媛善:我自幼受祖母和母亲影响,喜爱手工,喜欢摆弄碎布头。退休以后有了时间,更是天天沉迷在拼布的世界中。画家是用笔和墨在纸上作画,我是用针和线在五彩的布上画画。我并不是艺术家,但每一幅作品都寄托了我的心愿,蕴藏着我的梦。
 
    TAweekly:朝鲜族拼布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在艺术手法、工艺制作展现上与其他纺织服装类传统工艺有何不同?
    金媛善:朝鲜族拼布称为Bojagi,是朝鲜民族传统的生活用品。它不仅为生活所用,还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及信仰。Bojagi起源于朝鲜族人在窄小的居住空间中用最简单的生活用品美化房间的意愿。民间认为Bojagi是一种吉祥的物品,它象征着“包福——招福”,也叫褓子、福、褓子衣等。朝鲜族拼布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能把碎布头做成一幅作品,变废为宝。
 
    TAweekly:除了在北京服装学院开设工作室,听说您在哈尔滨的工作室还招收了不少学生?
    金媛善:在哈尔滨工作室我带了12名学生,他们来自各个行业,大多是白领,都是因为喜欢拼布才聚集在一起的。2010年,哈尔滨的一个手工群体组织了一个创意集市,我在现场遇到了很多手工艺爱好者,之后这个群体的组织者一直联系我,希望我能教授他们拼布工艺。一开始我是免费上课,第一次课来了28个人,第二次课来了7个人,到第三次课只来了4个人。我就很奇怪为什么人越来越少,后来才知道他们是觉得免费听课很过意不去,我就象征性地收听课费。
    到我的工作室学习,我有两个要求:一是你必须有手工艺基础;二是亲友关系要和睦。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人是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拼布的。对于培养传承人,我没有太多的想法,遇到非常有天赋并且能够坚持做下去的学生,我会安排他们研习其他少数民族的拼布技艺,比如彝族、瑶族、满族,在哈尔滨已经有三个学生在发扬少数民族拼布艺术了。
 
    TAweekly:是什么样的契机促成您和北京服装学院结缘?您如何评价院校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金媛善:我在北京国粹苑办展览的时候结识了时任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的徐雯。我们谈起了少数民族的拼布艺术,共同的心愿就是能够将这些宝贵的民族拼布艺术集合起来展示给大家。
    2010年,我们在北京服装学院的博物馆举办了“布纳巧工——拼布艺术展”,展出了汉族、朝鲜族以及其他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拼布作品。我很荣幸地成为了博物馆的专家顾问,并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博物馆收藏。之后,我又受到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詹炳宏的邀请,给染织专业的学生开设拼布艺术的课程。
    此次在北京服装学院创新园内的天工传习馆设立金媛善拼布工作室,也是希望能与学校合作,研究各少数民族的拼布技艺,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门手艺。学校的领导和各个部门都非常支持我,大家都十分敬业,我相信在这里我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也可以把我的拼布工艺教授给更多的优秀年轻人。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