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发布会背后不容忽视的细节 |
当秀场进入二维时代
秀场已经进入二维时代,观众手中的手机也成为了一个被无限放大的细节,因为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也成了看秀的一分子,这又将为设计师和时尚编导带来什么?
设计师品牌Dries Van Noten 20周年纪念秀上,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创始人向观众致意的样子,也不是男模们骑自行车的飒爽英姿,而是秀场若隐若现的点点亮光映射下,宾客的脸,那是他们手中的智能手机。
一场在微信上“直播”的秀
2013年夏天,法国原创服饰品牌B-COstique率先尝试了一次主题为“变”的服装发布会,这也是一场在微信平台上走的“花生秀”。发布会采取了移动式参与的方式,五湖四海的嘉宾通过点亮微信群的方式欣赏活动发布,并配合线上主持人的幽默搞怪互动,嘉宾在家里一边品尝着品牌提前送上的糕点与洋酒,一边体验着一场新颖活力的视听味觉新感受。
如果说B-COstique所做的只是一次尝试,那么一向以“科技时尚”著称的Burberry则与微信合作,带来了独特的“数字化秀场体验”。从2014年2月18日起,Burberry官方微信平台将发布女装秀台前幕后的独家花絮,带来独特的数字化秀场体验。在Burberry官方微信平台上,用户将能即时定制个性化秀款专属名牌,刻上自己的英文或中文姓名,也可通过获取微信独家发布的音频,了解主要秀场造型的设计灵感及细节重点。
实际上,品牌和设计师主动“拥抱”社交媒体的例子并不少见,Tommy Hilfiger2014纽约春夏时装发布会现场,将Tnstagram及Twitter上相关的图文转发到液晶墙上,并分发给媒体和时尚博主们Lytro照相机,不仅可以分享至社交媒体,照片还可以实现实时变焦。Edun创意总监Danielle Sherman让导演用20部iPhone 5S来记录她2014秋冬发布会的秀,现场没有任何人大惊小怪,人们对于智能手机的无所不在,早已习以为常。
而说到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大获成功的时装发布,就不能不提CHANEL的“超市”大秀,这场秀无疑再一次抬高了时装发布会融合社交媒体的门槛。超市秀场中共有10万多种为CHANEL专门打造的商品,并且印着独一无二的CHANEL标签。在秀开始前,嘉宾们就开始在秀场随意自拍,假装使用秀场的购物车作为道具拍照,这场秀在Instagram上曝光1000多条,Susie Bubble的博主Susanna Lau收到了2600多个赞,比她过去参加其他秀收到赞的次数多两倍以上。
即时销售何时不再是“传说”?
走进国外秀场,观众手里必配的是一个智能手机,他们时刻与自己的Instagram账户联动着,而在国内,Instagram账户可能是微博和微信。其实国内品牌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快速传播的案例同样不胜枚举。
2014年3月26日,波司登在798艺术区开启的发布会,引来业界媒体关注,成为焦点话题。其微博被转发488次,评论218条,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官方微博上,这也是转发最多的一场秀。而与狼共舞的2014/2015秋冬新品发布秀现场,通过微博直播陶等明星的参与,品牌在社交媒体上聚揽了大量人气,品牌的作品受到关注,与此同时,在时装周官微上同样拥有较高人气的班晓雪发布秀,设计师的官微上却只有一条转发的微博。或许,精力所限以及营销团队的缺失,令本土设计师尚未为二维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利用微博话题展开讨论,尚难以广泛铺开,至于在微信上实现秀场销售,对于国内设计师而言,恐怕更是个“传说”。而在国外,社交媒体正在改变着秀场规则。在海外秀场,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销售工具,它们或多或少地在影响着买手们的判断。时装周或是发布会开始前,买手团队进行趋势预测,制定购买计划,这是通行的流程,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日趋火爆,以前的购买流程发生了变化。
现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同步收看“直播”,流行趋势的接收再也没有“门槛限制”、“先来后到”之说,社交媒体下的评论和点赞,已经告诉零售商消费者喜欢或不喜欢什么。基于此,有些品牌甚至开通了秀场服装即时销售和预售服务。
★ 积极派:大数据时代正颠覆思维
肖彬在一次针对设计和编导专业学生的公开课上说:“《大数据时代》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两遍,但真正能看透彻的部分也就30%,我要说的是,年轻设计师应该时刻处在一种接收新鲜信息的状态下。”
“实际上,现在的中国从不缺优秀的设计师和编导,但缺少先进的思维,缺少有针对性的策划。”在肖彬看来,设计师和编导除了要考虑这场秀的方方面面,还要看社会大环境、营销大环境,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来临,这些很潮的话题,对设计师的思维应该说是一种颠覆。
一直以来,如何利用各类媒体进行推广并不是设计师的职责范畴,但当秀和T台的天然联系被打破,二维时代下,社交媒体的兴起或许正在酝酿着去改变设计师和时尚编导们的逻辑。
“现在,设计师做秀仅仅考虑凸显什么元素、用什么灯光、选哪些模特,编导只想着我要去表达什么风格,这种思维已经过时了。”肖彬说,“无论是编导还是设计师,一定不要再去纠结风格,风格走到今天已经变成一件顺其自然的事儿了,你要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让你的秀获得传播。”
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发布会的观看方式,也影响到了设计师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意大利《Vogue》杂志特约编辑Tiziana Gardini曾说:“我发现如今很多年轻设计师考虑产品样式、设计的方式,已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现在更加注重产品图片出来的效果,而轻视了产品真实呈现的模样。”
这是因为消费者观察服装的方式有了变化,特别是那些钟爱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年轻人,他们已经不从眼睛的直观效果来判断一件衣服的好坏,更多的是去看衣服在图像上的呈现判断好坏,二维世界或许已经比三维世界更有说服力了。
“我们很关心我们的产品放在网上会呈现什么样的方式,专业摄影师和普通手机拍出来的图片到底有什么区别,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图片现在成为更需要我们仔细研究的一个领域。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开始陷入一个更加关注图片效果而忽略产品现场陈列的境地。”知名华裔设计师Alexander Wang的一番话,或许道出了设计师对秀场规则被社交媒体改变的困惑与无奈。“但对于设计师而言,必须让时装秀足够独特,易于通过手机分享并在互联网上传播,打动更多的嘉宾和粉丝们,从投资回报率来看,覆盖面越广收效也就越高,投资也就越值得。”肖彬说。
★ 谨慎派:太过在意会本末倒置
大数据时代来临的确颠覆了一些人的认知,特别是在海外秀场,新鲜事物从一个概念走向现实总是来得更快更猛,但在国内秀场中,设计师和编导们大多态度谨慎。
“在一个时尚的大环境下,社交媒体的热度一直不减,但我认为,社交媒体只是一个工具,是用来为这场秀的推广做服务的,一场秀的核心还是创意和设计师所要表达的情怀。”王红民指导并参与了大大小小的多场时装发布会,对于社交媒体能为一场秀带来什么,他并不“感冒”。
与王红民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厦门计文波服装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计文波,“从现实层面来看,社会对于设计师的认知其实还很模糊,仍然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层面。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和品牌,专业现象是基本,必须先造成专业影响,获得专业收益,再与社会接触,进行社会传播,这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名’。我并不希望设计师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上,那样的话,设计师不就成了‘社交师’了吗?”
计文波的话抛出了一个问号,置身于秀场之中,与社交媒体的这场“博弈”里,中国设计师应该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或许王红民的一席话,能够为本土化的二维逻辑,下一个注解,“对于社交媒体,它只是一个工具,最本质的问题应该是要怎么使用?如果太过在意它,可能就会造成本末倒置。”
记者手记
契合气场,方成细节
“每个成功的设计师和品牌都是无比在意细节的,否则他们也很难走到今天。”正如新丝路艺术总监王红民举的几个例子,JEFEN创始人谢锋要求试装时一次只能进来一位模特,以保证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东北虎因为走秀礼服比较多,要求必须在模特试装环节就调整好礼服裙摆的长度,以确保现场万无一失⋯⋯
秀场细节制胜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说找一位好的搭配师面试模特、设计请柬是根植于一场秀最本质的细节,那么,在微信上“发布”一场秀、做出好的服装照片以便在社交媒体上更广泛地传播,这些都是在大数据时代下,对于一场秀细节放大的点睛之笔。
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每个人都在强调细节的重要性,但也有人说,“设计师和编导不要花太多工夫去抠细节,你的眼光要放得长远一点。”或许我们可以如此理解这句话,以内涵的表述为起点,选取一个量身定制的细节点,一个与秀的气场最契合的细节创意,往往最能让人流连忘返。(黄天玉)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