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创新的力量
文章来源: 2014-04-03


张江平:打造特色“快时尚”经营模式
    人物档案:太平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创新事迹:1995年,“太平鸟”在宁波起步,在近20年的发展中以轻资产、强品牌、重创意的途径,为宁波甚至国内服装业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而这一切得益于张江平打造了独具特色、虚拟联合的“快时尚”经营模式。
    在生产这个环节,传统的订单制模式,一款服装从设计到销售,一般要花上半年左右的时间,速度快的也要两三个月。而张江平带领太平鸟独创了订单制与快单制相结合的模式,其中快单制从产品设计到上市只需要20多天时间。在这种模式下,把控生产、控制库存成为关键,张江平又创新思想,与自己的贴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依托公司强大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既保证了产品的上市时间,又有效降低了库存的产生。
 
严华荣:多维度创造新增长点
    人物档案:浙江金三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创新事迹:多年来,严华荣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目前金三发开发的省级新产品累计达71项,均已通过省级鉴定,其中达到国内首创系列6项,国内领先46项,国内先进19项,由金三发主导的“系列新型复合功能非织造布的研究开发”被列入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对一个品牌来说,功夫下得多深,决定品牌走得多远。严华荣深谙此道。在严华荣的精心打造下,“金三发”已经成为行业颇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金三发”品牌2008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已连续12年获全国服装行业双百强企业,连续两年被推荐为中国服装行业十大供应商,2012年获服装行业支持大奖。
 
张明:开启模式新革命
    人物档案:沈阳五爱集团总经理
    创新事迹: 沈阳五爱集团是负责五爱市场的开发、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的一个大型国企。近年来,在张明的带领下,五爱集团以打造“大五爱”为目标,以建设“空中五爱商城”为核心,整合多方资源,启动了“五爱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工程,项目整体投资破亿。2013年12月20日,“五爱购”正式上线,标志着作为东北商业名片和商业巨头的五爱市场实现了从实体市场向虚拟空间的大规模扩张,标志着五爱市场的消费转型和结构升级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五爱集团依托五爱市场的行业资源平台优势,充分发挥品牌汇聚效应,大力推动总部经济发展。按照立体化商业街模式建设的五爱国际商贸大厦,现已吸引包括宾度、稻草人等各种品牌百余个,年交易额实现5亿元,拉动终端销售达到了10亿元。
 
杜国强:把环保和健康融入血液
    人物档案: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
    创新事迹: 在杜国强的人生中,有两个关键词几乎融入了他的血液,这两词即为环保和健康。环保是他打拼半辈子的事业,健康是他一直坚持的生活标准,并殷切传播给身边人的理念。
    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技术上,杜国强敢花大血本,与高校、研究院所、装备企业搞联合,从技术上、工艺上、装备上突破了世界发达国家该项技术对我国的封锁,实现了再生涤短在无纺布生产中的无胶、无毒的粘合。再生化纤行业本是一个打着环保的旗号的行业,政府和企业最担心的也是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再污染。杜国强深知此点,近年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设环保设施,特别是2012年,创新开发污水生物化、反渗透集成技术,中水回用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95%,年节水61万吨。
 
沈培荣:致力打造“傻瓜工厂”
    人物档案:苏州震纶棉纺有限公司董事长
    创新事迹:在震纶的发展过程中,沈培荣始终坚持立足设备高起点、产品高质量的要求,注重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几年来,震纶棉纺先后取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产品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2012年苏州震纶棉纺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2007年,震纶开始采用特吕茨勒的清梳联,空调采用全进口设备,全年保持车间厂房恒温恒湿,震纶的车间成为特吕茨勒在国内的样板车间。震纶品牌的产品在国内市场长期供不应求。沈培荣的目标,就是致力打造“傻瓜工厂”,即不需要过多管理的操控,而是以合理的制度流程使工厂正常生产运转。大批先进设备的应用在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正在逐步实现这个目标。万锭用工从150多人减少到30人以内,节约用工77%,减少厂房占用面积50%,单位能耗降低20%左右,初步实现了生产智能化、连续化、高效化。
 
俞建勇:解决行业关键技术瓶颈
    人物档案:东华大学副校长
    创新事迹:俞建勇是纺织行业最年轻的院士,他也是高校教师科研创新的典范。多年来,他倾心尽力多学科合作和科研产业化,使教师反哺产业的成效不断显现。与此同时,他还始终不渝着眼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进行科学研究,为突破纺织行业关键技术瓶颈做出了重大贡献。
    长期以来,俞建勇对行业发展投入了巨大关注。近年来,俞建勇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发表SCI论文132篇,EI论文41篇;授权发明专利74项,2011年获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首届中国纺织学术大奖,在纺织新材料研发及其产业化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积极参与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纺织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国家发改委“纺织行业‘十二五’科技及2020中期发展研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纺织行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等多项国家纺织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与制订,为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郭健:深耕两个市场走出康庄大道
    人物档案:江苏云蝠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创新事迹:以纺织为圆点,以自主创新为半径,云蝠勾勒出了中国纺织的世界蓝图。云蝠通过深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培育品牌新潜力,整合全球资源优势。
    郭健认为,企业国际化必须不断整合资源,建立最有效的产品供应链。根据毛衫行业流程节点多的特点,公司重新梳理流程,将品牌、设计、采购、制造、物流、销售等整个价值链控制在手,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而提升服务,快速反应,极大程度满足客户的需求,更是云蝠的一个竞争优势。2010-2013年间,通过产学研合作,云幅共设计开发毛衫新产品、新款式786只,申请专利300多件,所开发毛衫新产品、新款式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2014年,云蝠将在美国市场开拓电子商务,全力培育高端品牌,推进美国公司与国内生产基地ERP同步。预计出口销售毛衫3400万件,创汇2.32亿美元,完成开票销售10亿元人民币。
 
殷金华:科技创新铺就新蓝图
    人物档案:江苏金辰针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创新事迹:出生于农民家庭的殷金华从自己制衣租用摊位出售到建立公司并逐渐将公司发展壮大,取得这样的成功并非偶然,这同他的人性化的管理、科技创新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殷金华管理公司着眼于企业文化建设、科技创新建设、品牌发展战略建设。在2005年,殷金华就充分考虑到了科技装备技术对产品品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影响,在后续的设备添置时,均采用引进国际先进的节能、环保、高性能的设备。在2013年,又投入巨资将原有高浴比的染缸进行淘汰,更换成了低浴比的染缸。经过测算,染缸汰换后可节约电力30%、节约蒸汽20%、节约水25%。
    殷金华深知,一个企业的良性发展,不光靠先进的设备,还必须有管理与技术的创新,因此金辰一方面设立“革新标兵”的奖项来引导员工进行技术、管理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全面推行车间QCC品管圈小组活动,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向高潮。
 
莫炳荣:开创信息化管理新局面
    人物档案:浙江嘉名染整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创新事迹:浙江嘉名控股有限公司前身是一家经编小企业,自从莫炳荣担任总经理后,十年多来,依靠科技、技改、管理三驾马车,加上一亿多元的技改资金投入,先后创建了浙江嘉名染整有限公司、浙江嘉名纺织有限公司两大子公司,总资产从原来的不足2000万元增加到5亿多元,负债率从原来的100%降到了50%左右,年销售收入从原来的2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8亿多元。而这一切得益于莫炳荣的创新精神。莫炳荣创新意识强,十分重视经营管理,以他为首的公司经营层不断强化和创新企业管理,不断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除此之外,他还开创了新信息化管理。莫炳荣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自2003年始,投入建立ERP软件管理系统以来,每年更新、充实、完善,使ERP软件管理系统全方位地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提高了现代化管理水平。
 
蔺晓刚:多点开花释放行业新潜力
    人物档案: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创新事迹:2013年,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下,辽宁省纺织行业依然实现了平稳快速发展,这与蔺晓刚所带领的辽宁纺织人的果敢与创新是分不开的。在过去的一年,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纺织处一方面积极组织省、市、县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形成联动效应,为纺织服装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共同推动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召开全省纺织企业上下游产品产销对接会,促进企业间的联合协作。
    正是在这些利好政策的引导下,“中国(辽宁)服装产业集群展暨全产业链对接大会”取得较好成果,达成合作意向12项。为了更好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辽宁省还组织实施“五项工程”,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五项工程”的引导下,大杨集团、瑞光集团、华福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按姓氏笔画排序)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