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推进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
文章来源: 2013-09-18


纺织行业有害化学物质利益相关方研讨会召开
本刊记者  罗欣桐    实习记者  牛婵/文    张彦山/摄
    2004年10月,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曾在日内瓦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称,在欧盟14位环境部长的血样检测中,总共发现了55种化学物质。在随后的一次世界卫生组织会议上,这14位环境部长再次被要求抽血化验。结果显示,平均每位部长的血液中有37种化学物质。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的公报认为,部长们血液中发现的化学物质都来源于日常生活。而研究发现,这些化学物质与癌症、生殖障碍、发育滞后等健康问题之间存在联系。化学物质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与其环境健康风险之间的矛盾使化学物质环境无害化管理成为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纺联携手ZDHC 
    8月29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携手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缔约品牌(Zero Discharge of Hazardous Chemicals,ZDHC)就纺织品行业有害化学物质问题共同举办利益相关方研讨会。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志华,中纺联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推进委员会副主任、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阎岩与Adidas、C&A、Esprit、G-Star Raw、H&M、Inditex、Jack Wolfskin、Levi Strauss&Co.、Li Ning、M&S、New Balance Athletic Shoe Inc.、NIKE Inc.、PUMA SE以及PVH Corp.等品牌商、供应商、非政府组织(NGO)代表以及行业合作伙伴共同讨论了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问题。
    通过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其他在中国的利益相关者合作,ZDHC品牌集团及其会员方致力于在化学物质管理领域得到积极、长久的改变。此次会议结束后,将进一步加深各方合作,提高自身能力,推动实现服装与鞋类产业链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的宏远目标。
 
现代社会责任从纺织开始
    进入21世纪,国际化学物质环境管理行动空前活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已经趋于各国彼此影响、全球联动的“共治”格局。       2002 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WSSD)达成的《执行计划》中提出明确的战略目标:通过良好的化学物质管理,力求到2020年最大程度地减少化学物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
    这个战略目标也是纺织行业有害化学物质利益相关方研讨会的核心议题,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缔约品牌组织(ZDHC)在会议上正式阐释共同的化学物质政策、立场和今后的行动方向,特别强调今年6月份发布的第2版联合路线图中的2020年目标。
    会上,孙瑞哲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表讲话。他说,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从纺织服装业开始的。在国际上,1991年Levi Strauss & Co成为首家制定出生产行为守则的跨国服装公司。之后,GAP、Nike先后在消费者运动的推动下逐步将实现社会责任纳入其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中国,纺织行业成为中国产业界第一个开展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工作的行业。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首先成立国家级部门,即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和办公室,来引导和支持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工作。
    孙瑞哲指出,本次会议的举行,是第一次有如此众多的市场领导品牌在中国的纺织行业表明他们的决心和立场。纺织行业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的目标,涉及到大部分利益相关方,包括纺织行业上下游的各个供应链合作厂商,特别是化学品供应商和印染类企业,如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非政府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第三方机构等等。我们将联合各利益相关方设立目标和采取行动,对人类、生物和环境有剧毒的化学物质采取必要措施。
 
透明、持续、有效
    在中国,把人的生活定义为“衣食住行”,其中衣为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ZDHC组织邀请各方代表就此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从纺织服装行业开始,率先在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方面共同推动政府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化学品管制的改善,以及推动纺织行业向绿色健康、生态化发展展开行动。
    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的议题,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关系到行业的环境安全和产品安全责任,关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频频发生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事件的现状来看,各方对一些基本议题还缺乏理性的认知和了解。
    在持续一天的会议上,与会专家、代表均达成共识,认为有害化学物质需要政府和产业链上下游在投资、研发、生产、消费等多个价值链环节联合各利益相关方多方参与、多方努力,分步骤分阶段地共同推动。
    据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即将推出“责任资产”项目。这是一个在线的多利益相关方管理系统,用以进一步推动利益相关方交流的常态化,有效地为纺织行业以及各个品牌供应链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透明、持续、有效的沟通平台。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