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训基地初探
文章来源: 2013-07-18


姚东/文
 
    “纺织专业共建共享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项目在全面分析就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坚持以职业标准的应知应会为主线,组织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的内容分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岗位技能训练四大模块,并以相关课程作为依托和支撑,创建“大平台+专项训练+综合训练+顶岗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教师工作室锻炼、校企项目合作、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大赛促炼等,将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和校企合作任务等作为学生的技能训练项目,按照“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的要求,使学生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中实现教学、实训、生产、技术服务的互动,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广大高职院校和纺织类专科院校提供了重要的示范价值和借鉴作用。
    因此,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纺织专业共建共享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项目荣获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硬件设施作保障
    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栋教学楼里,记者一行在学院副院长贺仰东的带领下参观了实验教学设备,在一间恒温恒湿的房间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实验教学设备和监测设施。贺仰东指着一台设备告诉记者:“这台仪器就是测试纤维强度的专业测试仪。”实际上,记者并没有参观这栋楼的每个房间,但是,经过的每一个房间,记者向内望去,基本上都像恒温恒湿房间一样,整齐地码放着实验设备。
    据贺仰东介绍,这项教学成果的亮点之一就是其充分发挥了政府、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采用争取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省教育厅实训基地建设经费,采用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通过项目合作形式获得建设经费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问题,为学生创新训练和教师项目研究提供优质资源。“如此一来,学生就得到了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经验,对相关设备的运转原理和操作方式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为他们今后操作类似机器设备打下了基础,为学生尽快融入实际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帮助。”贺仰东说。
 
实际工作为目标 
    当然,一个好的教学成果硬件设备只是其能够被评为“纺织之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条件之一。良好的课程设置、充分且完备的教学体系同样是获奖的必要条件。经过几年的沉淀与发展,实训基地建设成了“五体系、多维复合”的就业创业实训理念。“五体系”即“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合作共享的校企联盟体系,工学结合的项目课程体系,双证融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和职业人才的核心价值体系”;而“多维复合”是将实训基地建成集“实验实训教学、岗位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大赛示范引领、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贺仰东告诉记者,该教学成果按照开放共享的原则,立足于面向生产应用,为区域内纺织企业提供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工艺优化、产品检测、技术培训等服务,服务地方行业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实践训练平台的作用,承办“全国高职高专染整青年教师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训班”,各专业“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纺织面料检测技师”培训班,“常州市职工技能大赛”等,发挥实训基地建设的示范效应,有力提升了学院知名度,发挥了辐射作用。“作为一所职业技术院校,让学生掌握最接地气的技术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在做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实时掌握企业方面的要求,尽我们的最大努力做到学生有岗位、企业有人才。”贺仰东如是说。
 
教学成果获肯定
    “纺织专业共建共享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项目近年的发展,主要解决了纺织专业高职实训基地如何建?建什么?明确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和功能,有效解决了纺织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师资、教材和学生技能培养等问题,在工学结合培养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产学合作长效机制建构等方面,产生明显的效益并具有重要示范价值与广阔应用前景。
    发展实践至今,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校90%以上毕业生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面料检测学生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面料设计大赛”、“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大赛”等各级各类大赛获得各类奖项计86项;18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立项;近3年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11篇。近3年学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受到企业普遍欢迎和好评,部分毕业生纷纷走上了企业技术骨干的重要岗位。真正做到了真切为学生着想,实在为企业分忧。同时,也为纺织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