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 重塑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新格局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8-12-21


2018中国纺织创新年会在北京召开

  本刊记者_李芳 陶红 通讯员-覃晓

  中国纺织工业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厚积薄发,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发展,同时也到了一个形势更为复杂、挑战更为艰巨的新历史关口。在新的历史方位,纺织作为中国开放度、国际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工业行业之一,亟需明晰变局、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之中,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不断提高产业的价值创新能力,全力推进行业由大变强。

  12月11日,“2018中国纺织创新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以“大变局 新格局:趋势与展望”为题,以主题大会和创新论坛两大板块聚焦新时期中国纺织工业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关注经济内在结构、运行逻辑和价值模式的变化,关注新入口、新界面、新市场的发展,聚焦跨界创新思维的融合与企业价值链体系的构建,探讨如何将“科技、时尚、绿色”的行业新定位落到实处,探寻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并在回顾总结年度创新成果的同时,展望产业未来的总体趋势。

  会议举行了“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联盟企业”授牌仪式、“2018中国纺织行业工业设计中心”授牌仪式和“培育和推广2018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2018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颁奖典礼。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副会长杨纪朝、夏令敏,党委副书记陈伟康,纪委书记王久新,副会长陈大鹏,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华孚时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伟挺,华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力民,珂莱蒂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金明,京东集团战略与投资部副总裁赵英明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陈大鹏主持了主题大会。

  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各职能部门和成员单位的领导、专家,产业集群地区政府代表,2018中国纺织行业工业设计中心获选企业、培育和推广2018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获选企业、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获奖企业、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企业、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联盟企业、中国流行面料入围企业,以及国内外纺织服装产业链优秀企业的代表和新闻媒体近500人参加了本届创新年会。

  本届年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联合承办,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园、COLORO?、太极石股份有限公司、美国棉花公司、特思达(北京)纺织检定有限公司、桑德森力玛(上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宇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化“三品”战略,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会上,高延敏发表致辞,就行业现状对行业重塑创新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及创新工作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他指出,中国纺织工业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长期向好的工业经济基本面、持续推动的创新转型成为了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的压舱石和动力源。面对稳中有变的环境,行业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其次,纺织工业要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大产业结构优化的力度,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打造新优势,推进纺织工业迈向中高端。

  同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通过强化创新驱动,积极转换增长动力,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应用示范平台和纺织工业创新体系。此外,还要坚持创新工作,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开放思维,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创新资源,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在变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

  孙瑞哲作题为《大变局 新格局:趋势与展望》的主旨报告,以全球化的视角,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纺织工业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合梳理。他指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纺织工业已成长为支撑世界纺织工业体系平稳运行的核心力量。40年来,纺织工业实现了规模发展到质量发展的跃升,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延展,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切换,尊重知识到创新驱动的提升,先行特惠到平衡普惠的迁移。

  孙瑞哲指出,当前,世界发展新旧动能正在转换、经济格局和力量对比正加速调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阻碍了当前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环境的复杂性提升。在充满不确定性、不对称性与不稳定性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与创新链深度交织,跨领域、跨区域合作成为常态,世界经济深度关联;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全球分工体系正在发生结构性调整,利益格局更趋复杂。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创新成为常态,技术创新引发的模式变革和效率提升加速了行业格局变化,市场快速变化使得初创企业生命周期大幅缩短,产业生态快速演变。值得关注的是,知识作为要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且竞争日趋激烈。孙瑞哲表示:“过去通过进口渠道解决攻克技术难题的情况,可能在下一步会变得更加严峻,我们必须要加强自主创新来突破技术的瓶颈。”

  在世界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在形成新的格局。孙瑞哲用“三个没有变”概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情况,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形成了高质量的发展格局、高潜力的消费格局、高水平的开放格局、高强度的创新格局、高效率的市场格局。

  加快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纺织工业正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已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其内在结构、运行逻辑和价值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孙瑞哲从五个方面为大家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是制造与创造,制造环节正逐渐成为产业创新与价值实现的中枢。没有制造就没有创造,制造环节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核心关切和热点领域,越来越多的市场实践也在证明,制造环节并不一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微笑曲线”的逻辑判断。

  二是销量与流量,渠道走向融合,发展更加规范成熟。平台融合、内容融合以及场景融合,正在成为一种大趋势,过去的边界正在被渠道的边界打破,新经济形态为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

  三是感知与认知,数据正在成为构筑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大数据、 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数据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在当前中国纺织工业发展中,无论从设计、研发、制造环节还是产品、物流以及营销等环节,无一不体现着数据应用对行业发展的极大推动。

  四是价值与估值,企业的发展逻辑与节奏正在改变。资本与网络的赋能,使得品牌效应、规模效应的形成变得更为快捷,企业成长逻辑与发展速度正在发生变化。孙瑞哲表示,企业的成长性来源于价值创造,也来源于估值,信誉与愿景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纺织行业产融结合进程正在加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纺织行业产融结合三年行动计划》,以促进行业与金融市场融合发展。

  五是公益与利益,环保要素开始全面纳入行业生产体系与价值体系。谈到高质量发展,环保是离不开的话题,孙瑞哲表示:“过去我们常说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那么社会责任的价值不仅仅是停留在企业形象上,而是能够真正对企业价值带来更多有利的支撑。”实践证明,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绿色制造工程,创新提高节水技术、节能技术、污染物治理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用智能制造技术促进节能减排,不仅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提升。在工信部公布的三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名单中,纺织服装行业共有41家企业入选绿色工厂、42种产品获评绿色设计产品、3家企业获评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由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举办的环保生态面料设计大赛,也积极引导产业开发绿色环保产品,为企业实践绿色环保提供了诸多探索,极大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孙瑞哲强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行业高质量发展不可逆转,要抓主要矛盾,增强预见性与针对性,积极调整,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求确定的发展,以规模的、长期的、设计的、边界的新视角,在技术与规则的发展坐标系上找好定位。

  适应变局,共筑行业美好未来

  进入新时代,中国纺织工业具有了“科技、时尚、绿色”的新定位。孙瑞哲表示,做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需要从品质、效率以及成本三个方面着手。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丰富品种、提升质量、深化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供应体系的劳动生产率与柔性制造水平,同时要优化投入产出结构,构筑生产、运营、创新和环保等环节的比较优势。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培养世界级设计大师,打造时尚设计领域的人才高地,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培养世界级的大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时尚话语权,同时要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此外,要深化人本责任、环境责任以及市场责任,真正实现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

  孙瑞哲强调,应对变局,行业要有行业的“样”,企业要有企业的“范”,要敢为人先、乐于协同、承担责任。要围绕“科技、时尚、绿色”,以质量为核心深化产业创新、以开放为导向加强对外合作、以协同为落点打造产业共同体、以文化为依托推进时尚发展、以可持续为标准完善社会责任,敬之重之,建设行业美好未来。


交融跨界智慧,论道创新发展

  在主题大会上,来自微软、京东的知名专家,纺织服装先锋企业家代表,从新科技、新材料、新零售、新模式、新业态等多个维度,探讨了未来数字化技术与消费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分享了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企业管理创新建设和品牌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互联网助力行业智能发展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作题为《跃升与融合-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未来展望》的主题演讲,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王永东指出,未来世界上的所有应用都将依存于从云到边缘、无处不在的计算环境。今天,全世界都在开始慢慢熟悉并使用云提供的各种AI服务,以此发展最广泛、可定制的人工智能技术,“微软人工智能姐妹花”小娜和小冰便是时下广受欢迎的AI技术。他透露道,微软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合作的人工智能时尚设计平台将于近期揭幕,希望通过合作引领和推动行业内的互操作性,让任何框架都能在任何芯片与任何边缘设备上运行,让人工智能开发变得触手可及。

  华孚时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伟挺作题为《产业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商业创新》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产业互联网本质是新技术条件下的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在当前已形成风口。消费互联网让消费更便宜、更方便,让生意更容易,对于产业而言也带来了订单碎片化、消费个性随意化、市场波动敏感化等问题,不确定性增加了销售与生产的难度。他认为,对于产业而言,柔性供应链是一个必答题,是订单规模化、库存不积压、产能充分利用的最佳结果。柔性供应链要面临制造柔性、组织柔性、数字柔性三个进阶。此外,孙伟挺还介绍了华孚的商业模式,经过25年的发展积累,华孚通过趋势引领、创新驱动、前导营销、规模定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比较优势。

  转型升级推动行业创新前行

  华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力民以《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为题,结合华纺转型发展实际进行了主题演讲。他表示,企业生存必须要借力企业文化的内因和市场化发展的外因,与时俱进,才能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华纺以装备水平的提升为基础,实现技术突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品牌为核心,实现市场突破;以科技创新、时尚全球化,建设绿色产业链,以转型“互联网+”为路径完成企业的转型升级。以“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自主创新的品牌建设,全球化的市场与产业转移、日臻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等内容构成的产业链保障体系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

  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仇志平在《需求导向下的产业链创新》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低成本、可工业化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体系的开发。针对目前行业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应用,仇志平表示,纺织技术虽然早已把新材料应用到工业化领域,但与国外碳纤维高端应用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仇志平指出,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下游应用行业中缺少低成本制造的技术体系,原料设计工装模具以及有关仿真疲劳测试等方面还存在空白。对此,为了引领碳纤维创新发展,宏发不仅建立了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大数据平台,还建立了研发设计制造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和研发设计一体化的协同平台,大大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了轻量化、低成本、工业化生产的复合材料应用解决方案。

  新零售推动行业拓宽市场

  珂莱蒂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金明作题为《大变局 新零售:围绕消费者的企业变革》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传统零售主要是货、场、人的顺序,随着商业逻辑的重构,逐渐演变成为人、货、场的顺序,即新零售。企业不再盲目地生产商品,而是先借助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统计用户的消费需求、消费特征,利用这些数据设计产品的样式、特征、形式,并投入生产,根据市场动向推出产品。

  新零售的本质即是从“商品为中心”走向“消费者为中心”,更加注重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品质的需求,对场景化、高效便捷的购物体验。金明指出,新零售呈现出精准与场景零售、流量零售、社交与社群零售、全渠道零售的发展趋势。

  面对当前的市场格局,作为互联网企业又有哪些思考和探索?会上,京东集团战略与投资部副总裁赵英明作题为《确定与不确定的零售》的主题演讲。他表示,零售业正处在巨变的转折点,消费主体的变化、消费方式的转换以及消费渠道的变化给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赵英明表示,随着当前零售业共性化消费下降,个性化消费彰显,企业在研究零售业时,不仅要研究中国消费者,更应该细化到每一个城市、每一区域去研究。

  赵英明还指出,互联网上半场是跑马圈地的时代,技术决定业务,下半场则是攻城掠地的时代,业务决定技术。当下,零售由微商生态、电商生态和线下生态三者构成,零售的变化来自于技术、商品的变革,未来,零售将是“无界零售”,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无所不联。


创新驱动的路径探索

  创新论坛以“消费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和“设计的力量”三个主题为方向,集合了对终端消费市场基于数据和趋势预判的客观分析、供应链建设的可行方案探讨、企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技术分享、数字与设计赋能的运营模式前瞻等,从创新理念和管理实践的角度开展了多元化的探讨。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主持了本次论坛。

  消费的力量

  ——消费升级驱动的创新

  埃森哲大中华区管理咨询总裁杨葳在题为《消费数字化,新价值链与纺织服装产业转型》的主题演讲中,以“大挤压式颠覆”的概念,分析了当前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全球及中国的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服务智能化、消费数字化和行业跨界竞争。

  杨葳以优衣库为例,指出提高客户关联度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要真正去理解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二是要建立消费体验,打造以数字化为支撑的平台,以关联的数据分析产品需求和体验需求;三是构建生态运营平台,增强与客户的互动场景,建立协同营销,采用柔性化生产,实现设计与生产的良性循环。此外,杨葳结合NIKE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成功经验,介绍了云服务。她表示,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数字化平台,还需要商业合作伙伴的生态平台,通过渠道整合,建立从生产到设计的闭环。

  美国棉花公司亚洲供应链营销部门副总监林蓓在《消费者与零售市场》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美棉牵手澳洲棉业的Cotton LEADS? 项目,深入阐述了棉花可持续的天然特性、棉制品后整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林蓓介绍道,Cotton LEADS? 项目持续向上下游生产商、制造商、品牌商和零售商传递环保理念,截至目前合作伙伴已达到556家。为此,美国棉花公司制定了一个十年可持续性的发展目标,以此来推动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环保的理念。自2014年起,Cotton Republic(棉花共和国)与美国棉花公司合作推出包括内裤、家居服、卫衣、袜品在内的数十款棉制品,累计使用美国棉花公司提供的全棉标识吊牌等超过40万个。通过与中国纺织领域的合作,提供多种资源、研究成果来帮助产业链合作伙伴开发并推广优质、创新且具有盈利性的棉制品。

  创新的力量

  ——技术变革驱动的创新

  杭州万事利丝绸数码印花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廷方以《传统企业转型新动力-数字化新技术》为题,解读了数字化新技术推动传统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企业转型升级之道。

  马廷方介绍道,在数字化技术创新方面,为实现柔性化制造和个性化定制,万事利将数码印花各个色彩都进行了数据化,“我们要实现做一条围巾和做一万条围巾成本是一样的。”今年法国LB集团子公司的十余个时尚品牌均使用了万事利的技术和设备。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万事利将丝巾打造成文化创意产品,并尝试进行跨界合作和新媒体营销,为传统纺织品营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在人才的创新方面,人工智能无法替代哲学与美学,数字化为基础的科技创新需要注入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与审美思考。

  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新研发部总监宫怀瑞从行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角度进行了《技术创新驱动家纺行业发展》的主题演讲。宫怀瑞指出,目前国内家纺市场的大部分企业仍处于花型、款式为主的外观提升阶段,市场主流产品仍处于传统材料和工艺技术水平,智能睡眠产品未能完全满足健康睡眠需求。

  宫怀瑞介绍道,功能性家纺产品开发创新主要体现在功能性纤维材料家纺产品、结构性功能家纺产品、智能升级换代产品的开发上。生态家纺产品开发主要在于应用天然功能改性纤维,以及运用植物绿色印染技术、生物功能性纺织染整技术。以智能被芯悬挂生产线、家纺专用吊挂系统生产线等智能生产、智能检测、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的配套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及质量稳定性。

  特思达(北京)纺织检定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昭燕作题为《透过可持续纺织供应链认证,探索企业创新的方向》的主题演讲。冯昭燕介绍,据OEKO-TEX的消费调研显示,全球特别是中国消费者对环境气候和可持续概念颇为关注,因此更加注重纺织品有害物质的输出。纺织企业在绿色、时尚、科技领域的突破与创新、高效质量管理的保证,与其供应链建设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冯昭燕表示,特思达借助于可持续纺织供应链的认证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了国内外市场上品牌商与零售商的最新动向、消费者的最新需求,OEKO-TEX在全球逾60个国家和地区设置了办事机构,该项目尝试从纺织生产输入管理着手,通过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实现在输出管理上提供可持续的生态安全的产品,以此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纺织生态链。

  设计的力量

  ——价值增长驱动的创新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流行趋势部副主任李雷作题为《格物致知·解锁产品设计的新钥匙》的主题演讲,为业内人士分享了趋势、设计为产品开发所带来的价值提升。

  李雷指出,风格、品质、功能、交期、价格、生态、文化等创新要素对于不同风格定位的品牌而言要求各不相同,运动品牌更注重功能、品质、交期;奢侈品牌更加注重风格、价格、文化;快时尚品牌更加注重交期、风格、生态,只有理解产品的创新要素才能针对品牌定位进行延展性地开发。

  谈到企业具体的开发思路,李雷表示:“有了清晰的市场需求分析、金字塔式的产品开发思路,在提升产品设计创新能力的道路上,还需要提升每一位设计师的个人能力。通过设计沙龙的小组讨论、沙盘模拟等环节,不断锤炼和打磨下一季的设计思路;为了提升产品开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筛选草案之后,要结合企业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做有针对性的产品企划,将产品通过流行趋势发布和动态秀演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当季产品收官,并做下一季概念的启发梳理。”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