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为纺织非遗传承发展谋未来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8-12-06


为纺织非遗传承发展谋未来

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召开

  本刊记者徐长杰 董笑妍

  初冬的北京古北水镇,层林尽染的小镇与传承数千年的纺织非遗璀璨文化与技艺相映成辉、相得益彰。11月15~17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中心、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中纺联驻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协办的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北京古北水镇召开。

  本届大会主题为“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在去年首届纺织非遗大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今年大会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逐步完善交流与合作平台的各项作用与功能,大会的权威性、专业性、学术性、公正性、可持续性得到完善和加强。

  本届纺织非遗大会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包括主题大会、主题论坛、创意展览、服饰大秀、限时闪售、非遗体验、合作签约、发布报告、座谈交流,以及揭晓“首创杯”2018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评选结果,发布“首创杯”第二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指定文创纪念品设计方案等。

  出席本次大会的国家政府部门领导及研究、教育、出版领域的专家学者有: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孙旭光、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中纺联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当岐,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民族干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宝明,中国纺织出版社党委书记董清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所长林乐成,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张蕾等。

  来自主办方的领导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原会长王天凯,党委副书记陈伟康,副会长陈大鹏、孙淮滨,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爱庆,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苏朝晖,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晓斌等。

  此外,还有众多企业代表参会。同时,大会特别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龙女三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绒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蔷等非遗传承人,中纺联相关部门以及各省市区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专业院校、文化部门、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共300人出席本届大会。

  纺织非遗大使及大会指定文创纪念品揭晓

  在15日晚的大会开幕式上,香黛宫带来的“锦绣中华·古风今韵——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开幕秀”以及非遗大使与非遗文创作品的揭晓奏响了本届大会的序曲。

  大秀通过旗袍文化,把非遗纺织结合茶道香道文化及中国艺术舞蹈,让古老的文化散发新的时代光辉。而香黛宫通过十二香黛艺术,不仅多角度立体地呈现中国旗袍艺术,更是把旗袍与非遗手工、刺绣、特殊织染融入服饰里。

  开幕式上,王晓琳等10名为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设计师、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荣获“首创杯”2018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荣誉称号;桐乡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团队设计的“丝路行”真丝方巾等11个系列设计作品,作为“首创杯”第二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指定文创纪念品入选作品进行了现场创意发布。

  纺织非遗工作,在有成果基础上谋未来

  16日上午,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如期举行。本届大会分为主题演讲与论坛两大部分,分别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中纺联非遗办主任张家洲主持。

  孙淮滨表示,之所以选择“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这个主题,一方面是体现纺织行业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部署,与此同时,也希望通过探讨这样一个主题,来摸索、研究行业协会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创新和发展。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既立足于行业又依托于社会。

  王晨阳在致辞时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不仅传承了知识和技艺,更传承了文化和精神,为各民族、各地区提供了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情感持续,至今,依然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纺织行业的优秀企业家、品牌企业、设计师、专家学者,以极大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之中,用传承非遗的情怀、不计回报的投入、丰富多彩的产品,来表达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崇敬与热爱,表达对非遗保护传承的执着与坚守。

  李爱庆在致辞时强调,纺织非遗对带动就业特别是广大女性手工艺人就业意义重大,可以实现边远地区的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增强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首创集团作为北京市属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愿意在文化产业发展、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承担起国企的社会责任,关注纺织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增强纺织类非遗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会上,孙瑞哲作了主题为“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报告。他谈到,平等拥有资源、共同应对挑战、谋求合作发展——当今世界日趋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全世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共同的财富,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全球化的视野看待它的保护与传承。围绕会议主题,孙瑞哲就新时代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事业,从新使命、新目标、新观念以及新路径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生动案例阐释纺织非遗的当下与未来

  赵丰在会上作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纺织非遗发展”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丝路之绸跟丝绸、纺织有关的其实不光是非遗,而且还有文物、还有遗址。他谈到,中国丝绸博物馆是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物质到非物质,从传统到时尚的这样一个博物馆。希望通过丝绸这样一种产品技艺,来传承中国文化。

  刘宝明以“公司+基地+绣娘”为主题作发言时表示,随着时代的变迁,少数民族刺绣印染等传统技艺受到严峻挑战,一些技艺正在加速消失。实践证明,要想实现民族地区纺织非遗的持久性传承保护,首先要解决好非遗传人的生计问题,“非遗传人+公司+基地+绣娘”,是民族地区非遗传承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新型模式。

  林乐成在会上以“纺织非遗与当代设计”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说,美术学院不光有绘画、雕塑这种纯艺术,还有为人民的艺术和为生活的衣食住行设计,这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依文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夏华以“纺织非遗助推精准扶贫”为主题进行了发言。15年来,依文用产业的思维、独特的方式,组织起了大山里的8千多名绣娘,把5千多种中国民族美学纹样、1千个绣梦工坊这样的平台开放给手工艺人。

  张蕾在会上以“国际女性文化交流与民生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发言。她说,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女性发挥着非常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由于自古以来男女分工不同,女性具备心灵手巧、心思缜密的天然性别优势,在当今传统手工艺成为新热点和新的增长点,这些都为我们女性发挥优势、实现梦想提供了新的舞台。

  孙冬宁在会上以“纺织传统工艺振兴理论与实践”为主题进行发言。他说,在文化和旅游部管理下的恭王府博物馆,他们打造的是立足北京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学术研究的中心品牌。开展工作以来,形成了12个字的工作特色:“以研带展、以展促研、四展三研”。

  合作签约,促进纺织非遗的多领域开发与多元化发展

  大会期间,中纺联非遗办与北京首创乾元传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雪莲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玉溪市妇女联合会、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等企业和机构签定纺织非遗合作与发展合作协议。

  宏伟的规划重在落实,理想与目标都需要各方的共同推进和努力,近两年来,中纺联以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与多方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有实质性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多方合作的目的在于,围绕《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的具体目标任务,推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各方区位资源、企业品牌及综合实力等方面优势,通过跨界合作,通过文化创新、品牌创新、模式创新,在纺织非遗及相关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纺织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实现促进纺织非遗的多领域开发与多元化发展。

  纺织非遗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7/2018)》在本届大会上首次发布。孙淮滨在发布报告时介绍,纺织非遗发展报告由中纺联非遗办在近两年来广泛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及相关专家的专业指导和支持。报告分为序言、政策法规、重要讲话、基本概况、发展机遇、基本原则、战略路径、典型事迹八个部分,收录了近两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重要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纺织类)》,重要领导讲话及典型事迹;收录并分析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行业分类、代表性传承人及纺织非遗的分类特点、区域分布等综合情况;全面分析纺织非遗发展机遇、基本原则、战略路径;同时记录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一系列非遗重大活动及相关工作。

  在16日晚举行的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座谈会上,领导嘉宾欢聚一堂,畅谈并展望纺织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共同为纺织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此外,与非遗大会同步呈现的,还有与时俱进的创意产品限时“闪售”体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活跃、更贴近的方式融入生活。


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不竭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平等拥有资源、共同应对挑战、谋求合作发展——当今世界日趋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全世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共同的财富,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全球化的视野看待它的保护与传承。本届大会提出“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这一主张,重在体现新的历史时期纺织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所将秉承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共享、发展的科学态度与使命追求。

  其丰富的内涵体现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融合,文化性与技术性的融合,区域性与全球性的融合,以及权益性与责任性的融合。“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在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型升级道路之上,一项立足于新格局、新时空观与新权责观,具有现实意义与深远意义的战略工程。

  围绕会议主题,我就新时代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事业,与大家从新使命、新目标、新观念以及新路径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肩负的新使命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纺织非遗保护与发展,纺织工业要坚定和发挥文化自信在产业转型升级、纺织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积极肩负起以下重要的新使命:

  第一,弘扬传统文化,融合传统与现代,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兴则国运兴。中国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事业,未来应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积极实践在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消弭历史文化的断层,挖掘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让一切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使得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成为文化强国最强有力的产业载体和符号象征。

  第二,挖掘本土品牌独特价值,转换规模与内涵,建设纺织强国。

  新时代,纺织非遗展现出独特价值和无穷魅力,不仅应赋予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品牌发展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神韵,更应不断丰富产业文化表现力,转变规模发展优势为内涵式增长的优势,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消费个性化增长等方面承担更重要的使命。

  第三,加强文明交流互鉴,链接民族与世界,推进国家战略。

  新时代,中国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应围绕特色纺织、精品纺织、文化纺织,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文化为媒介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我为主、兼收并蓄,链接民族与世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最终实现中国各项国家文化战略的系统落地。

  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肩负的新目标

  改革开放40年,砥砺奋进,筑梦前行,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改变了全球发展格局和历史行进方向。在这场气势恢宏的改革征程中,中国纺织工业也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发展。今天,中国纺织工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产业新定位——“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的指引下,加快转型升级,寻求高质量发展,在经济、科技等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创造力;传承民族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增强文化自信,全面推进纺织强国建设。

  由此,围绕“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发展新标签,中国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也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之上,消弭历史断层,加强文化赋能,其肩负的新目标主要体现为:

  第一,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生活融合发展。

  集合众智众力,提升非遗与现代生产生活的融合能力;提升传统文化和技艺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提升非遗的时尚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文化传统的丰富与发展,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生产技术流动密切相关,与不同文化、习俗、消费的互动交流密切相关。在社会格局变化加快、文化融合深入、交流合作频繁的新时代,纺织非遗只有在现代生产生活这片沃土上深耕厚植,才能枝繁叶茂,获得发展与繁荣。

  第二,促进非遗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今天的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市场规律的作用,不可回避非遗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更好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国家政策扶持应与增强非遗自身造血机能相结合,发挥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的作用,通过政府、行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促进非遗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促进各个不同领域的品牌与企业、专业设计力量、科研与创新力量、市场营销力量等各种优质资源跨界融合、集成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推动非遗资源合理流动并高效发挥作用,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传统工艺的设计水平、新产品开发水平、市场营销水平,推动纺织非遗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第三,促进非遗产品满足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

  纺织非遗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和衍生性,在保持传统技艺完整性、本真性的基础上,最适合开发满足市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产品和相关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衍生品。不断丰富与创新的纺织非遗产品,必将为满足人们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促进非遗传承人群提升能力建设水平。

  传承人群的传承与实践能力,体现在对本地区、本民族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的认识深度,对纺织非遗项目知识和技艺的掌握程度、进行再创造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在相关纺织非遗项目传承实践中获得相应经济收益的能力。在新时期,随着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非遗保护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改变,迫切需要纺织非遗传承人群提升三种能力水平:一、对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二、对时尚和消费趋势的感悟能力;三、对现实产品的转化能力。传承人群的这些能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非遗能否在新时代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非遗传承人群的能力建设在今天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

  第五,促进非遗精准扶贫、增加就业与乡村旅游。

  在我国已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仅绣艺一项就达30多种,量大面广,包括苏绣、蜀绣、粤绣、湘绣“四大名绣”,以及各地方绣种和少数民族刺绣,广泛分布于偏远、贫困的老少边穷地区。同时,纺织非遗加工生产形式分散、灵活、多样,对于扩大就业、精准扶贫、增加收入,促进乡村旅游,加快城镇化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的新观念

  “命运共同体”意在追求局部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合理关切;在谋求局部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各方共同发展。“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旨在体现新时代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全新世界观与科学发展观,具体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利益观、社会责任观以及文化生态观。

  第一,共同利益观。

  一方面,共同利益观是共同体的生命之源,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要以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从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合理利益关切入手,增信释疑、排除障碍、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另一方面,共同利益观还体现在共享纺织非遗保护成果。应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非遗,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纺织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使纺织行业及社会各界共享幸福感、获得感。

  第二,社会责任观。

  一方面,非遗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共有的宝贵财富,所有社会成员有共享财富的权利,要有共同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使命与责任观念。

  另一方面,非遗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应高度秉承自身发展的可持续理念,既要保持传统文化与技艺的本真性、多样性与丰富性,源流分明,又要不断融入新的源泉、新的内涵,生发出新的生命。

  第三,文化生态观。

  一方面,构筑非遗的文化生态应遵循“活态传承”的观念,从人、自然、社会、文化各种复杂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在新时代下,非遗文化存在与进化的特殊形貌和模式,注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

  另一方面,构筑非遗的文化生态应“力行生动实践”,保持传统文化、技艺持有者和相关群体共同参与、密切互动的过程。生动实践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核心,是非遗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标志。生产实践、产品创新、市场开拓等各项工作开展得越好越深入,受众面就更广、实践就更活跃,纺织非遗本身也会更加富有活力和生命力。

  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的新路径

  当前,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已成为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承与发展纺织非遗的过程中,要适应新形势、落实新理念、对接新需求、培育新业态,积极探索实践纺织非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

  第一,打造高质量IP。

  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本意是“知识产权”,网络经济时代指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或文化形象。IP理论是打造世界级文化符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也是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纺织非遗文创IP尚未实现良好的多领域共生,需要在各个相关领域打造精品,同时倡导多领域共生,这是纺织非遗“中国文化符号”建设和纺织服装等相关产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第二,巩固基础研究。

  加强纺织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技法等理论学术研究,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根本和基础。因此,在纺织非遗的基础研究中,开展扎实的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同时,要特别提倡深入而广泛的田野调查,提倡求真务实、逻辑严谨的研究作风,尊重历史,尊重现实,面向未来。

  第三,坚持创新实践。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丰富性、多样性上,而创新能够有效保护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新时代的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凝结着现代人的认知智慧和实践能力,绝不是对前人简单的物质性复制,而是创造精神的延续,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实现超越。

  第四,运用现代科技。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对现代科技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非遗保护不应排斥加工工具和生产形式的革新与进步,现代科学技术能够赋予非遗产品更精良的品质、更丰富的形式以及更多可能。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影视及互联网科技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大力宣传推广纺织传统文化与精湛技艺、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以优秀新闻、影视和艺术作品彰显纺织非遗的无穷魅力。

  第五,加快市场开发。

  纺织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尊重并保持其本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环境的传承与发展模式。不断发现并开发新的市场需求,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和非遗体验式销售,根据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研究开发不同层次的纺织服装产品、文创文旅产品及艺术品市场,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反哺传统技艺传承,提高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增强非遗活力和发展后劲。

  第六,改革职业教育。

  改变形式单一的纺织非遗传授模式,积极探索实践校企联合、产学结合,对纺织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改革。逐步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双证书”培养制度。促进“非遗进校园”,使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倡导技能培训终身制,将工匠精神、质量意识融入学校教育,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迈上中高端。

  第七,创建标准体系。

  随着大众生活品质和审美水平提升,不少传统工艺产品已不适应现代需要。精致的不大众、大众的不精致,这种现象既制约了传统工艺本身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影响了普通从业者提高收入、优秀人才的引进以及传承人群扩大,最终制约了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可通过“传承人+企业+品牌+渠道”等形式推进非遗产品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加工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标准的起草制定与推广实施,加快推进重点项目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与市场完善。

  第八,增进国际交流。

  文化,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从中外文化关系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视野来看,文化传统的丰富与发展,与不同地域、民族的人员和生产技术流动密切相关,与不同国家、习俗、消费的互动交流密切相关。在国际格局变迁剧烈、文化交流深入、贸易活动频繁的新时代,纺织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发展需要有更宏大的历史观和国际化视野,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姿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互联互通,互相借鉴,共谋发展。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人类社会治理与发展的新理念,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思想。纺织非遗事业的进步同样要以“命运共同体”新使命、新目标、新观念、新路径,促进相关各方实现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和共同使命。让我们携手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纺织非遗健康可持续发展,让中华优秀文化与民族传统技艺的创新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文化强国建设、纺织强国建设做出更多努力和贡献。


  探索纺织非遗的与时俱进

  11月16日下午,在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主题论坛环节,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应用的8位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发表了各自观点,围绕“非遗+现代生活”、“非遗+创新发展”两项议题阐述了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并提出纺织非遗发展方向。

  论坛1 非遗+现代生活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进入博物馆之时,也便是其销声匿迹之时。只有将纺织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表达才能长存。为此,众多文化界、产业界人士励精图治,要让纺织非遗“活在当下”。

  北京香黛宫品牌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龚航宇:

  在题为“旗袍文化与国际时尚深度融合”的主题演讲中,龚航宇表示:“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一种服饰能够像旗袍一样承载和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她从旗袍服饰的设计方向、文化属性、国际意义、时尚特征四个方面,讲解了自己眼中旗袍的多元未来。据介绍,香黛宫旗袍多年来力求寻找与中国文化的更多契合点,如中国的水墨、青花、二十四节气等,并组织了各类发布活动、体验活动与文化界、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当我们把中国文化和服饰结合在一起,旗袍会被作为文化穿在身上,并呈现在大众面前。”

  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哀警卫:

  “1995年的一个偶然机会,我在绍兴偶遇了蓝印花布的几件成品,1999年我已经把蓝印花布当做事业来做了。”哀警卫在“纺织非遗文化旅游市场开发与实践”主题演讲中表示,在旅游市场,借助现场操作、观众参与等多种方法,丰同裕设立了多个体验区,全方位的展示和互动使游客了解了非遗文化与技艺,提高了旅游获得感和文化获得感。在产品设计上,丰同裕也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时尚元素,结合当代文化特性,使传统手工艺与时尚结合,更好地走近现代生活、都市生活。

  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

  吴建华的“宋锦生产性保护与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主题演讲,为在座嘉宾分享了这几年宋锦从濒临灭绝到走向世界的过程和经验。“实际上,目前很多非遗传承都面临困境,非遗大师个人传播能力有限,传统工具生产效率低,另外,还有很多产品打着非遗旗号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恢复非遗生产,开发有文化内涵、又实用时尚的创新产品,成为了当代纺织人需要肩负的重担。”吴建华说。2009年至今,从纺织机械研发到融入国际设计,如今的上久楷宋锦已经发展出了箱包、围巾、服饰、软装等系列化产品。

  广州例外服饰有限公司研发实验室经理郭守雨:

  郭守雨在论坛上分享了“草木染传统工艺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的探索与经验。“今天,我和大家的交流主要分为以下三点内容,一是植物染,也就是草木染;二是手工拓印;三是传统刺绣,主要是结合苗绣和潮绣的刺绣设计。”郭守雨通过众多例外产品研发的成功案例,为大家拓展了传统文化应用思路,“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中华文化的精髓才能被世人所知,传统手工艺唯有被社会使用才得以真正地保存。”

  论坛2 非遗+创新发展

  传承不是墨守成规,古老的文化需要加持创新的翅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的改变不是一种破坏,相反是一种保护。在这条路上无数人正在进行形形色色的尝试,这种尝试或许会引起争议,但时间会给予答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贾玺增:

  在“非遗+创新发展”论坛环节中,贾玺增作题为“涅与化蝶:中国非遗元素的创新发展”主题演讲。他表示,在做产品研发过程中,除了将传统式样应用于礼服、礼仪产品外,也可以进行更加时尚化、更贴近生活的设计。如何让传统文化具有可消费性,需要有实用性、性价比和流行性三个方面的基础。为此,贾玺增进行了多年尝试与实践,并将阶段性的成果与在座嘉宾进行了分享。

  首创置业文创与产业发展事业部总经理燕山:

  燕山的演讲题目为“纺织非遗多维度展示交易平台的拓展与创新”,他从四个方面解析了非遗传统文化面向市场的商业化困境:一是销售市场覆盖范围有限;二是消费场景单一;三是传统推广展示渠道效果有限;四是价格和价值体系不够健全规范。他表示,明确了问题所在,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生活化的具体实施路径。

  唯品会副总裁助理敬骅:

  敬骅在“电商平台赋能非遗品牌”主题演讲中表示,电商平台和非遗品牌是双向赋能的关系。“非遗的本源不是好看,而是有用,这才是它延绵下来的根本原因。但在现代化社会中、全球化的环境里,文化需要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此,我们正在进行不一样的尝试,给非遗注入一些新元素。”唯爱工坊近几年来进行了非遗品牌市场化运营的多次尝试,包括捐建、立体化包装、生动传播等等,借助唯品会这个3亿会员的网上大平台,打造真正适合消费者的非遗品牌。

  中纺联驻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副站长、广东名瑞集团总经理蔡中涵:

  在题为“纺织传统工艺工作站模式探索与创新”的主题演讲中,蔡中涵介绍了中纺联驻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工作内容,包括培训、精准扶贫以及进校园等活动,具体内容如工艺推广以及国内外的交流、学术研究、撰写相关的潮绣著作等。自成立以来,工作站便始终致力于深挖潮绣的应用领域与创新人才,为传统技艺的传承进行了广度及深度的双重拓展。


  

香黛宫上演古风今韵大秀

  在第二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上,香黛宫带来的“锦绣中华·古风今韵——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开幕秀”,将现代时尚旗袍设计与舞台艺术相结合,融入中国文化传统与非遗的精髓,新颖的演出形式把旗袍非遗完美地艺术呈现。

  本场秀分三个系列。第一系列书香中国,用墨染书法结合舞蹈开场,配合舞台两侧的香道与茶道表演,局部光影幻化的艺术效果,通过水墨“墨韵”灵感的艺术旗袍把中国女性的柔情和韵美尽显。第二个系列二十四节气,承载中华传统艺术精粹,将时间节点具象化,用服饰呈现艺术之韵美、诗情、艳丽,极致展现四季精髓,打造别具一格的中式华美服饰。第三系列非遗现代服饰,采用独特的面料设计,运用精湛的非遗工艺、刺绣手工技艺,尤其最后展现的用非遗老布制作的现代旗袍,让古老的纺织布匹散发出新的时代韵致,真正让非遗融入生活,又达到艺术高度。

  本场大秀通过旗袍文化,把非遗纺织结合茶道香道文化及中国艺术舞蹈,让古老的文化散发新的时代光辉。而香黛宫通过十二香黛艺术,真正多角度立体地呈现中国旗袍艺术,更是把旗袍与非遗手工、刺绣、特殊织染融入服饰里。

  中国纺织非遗融入生活、走入世界,是新时代国家对纺织的要求。香黛宫在大会的鼓励下,必将发挥行业特征,做好行业榜样,再接再励,贡献一份力。据悉,香黛宫即将推出非遗系列文化产品面向市场,值得期待。

“创意+闪售”令人耳目一新

  织机呕哑,丝线交汇成经纬;朝晖夕阴,彩匹堆叠成霭云。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丰富、工艺精湛,是凝结着民族智慧的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期间成功举办了以“古韵今风”为主题的纺织非遗创意展,通过时尚的视觉设计,营造出错落别致空间,以创意的展陈为观展者带来区别于传统纺织品展览的体验,使丝绸、宋锦、蓝印花、夹缬、夏布、蜡染、艾德莱斯、宫毯、盘金毯、傣族刺绣等纺织非遗传统技艺融合现代设计,穿越时空,焕发出现代生活的时尚魅力。

“首创杯”2018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序,不分先后)

北京木真了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

湖南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王晓琳

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会长王翀

贵州省剑河县龙女三九锡绣工作室企业法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剑河苗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龙女三九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

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绒绣原创工作室首席绒绣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绒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蔷

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吴江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

合集置和(杭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张义超

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平

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哀警卫

小龙茵彝族刺绣传承基地负责人钱晓丽  


第二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首创杯”指定文创纪念品设计方案

桐乡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团队设计的“丝路行”真丝方巾

贵州六盘水市兆美蜡染手工艺作坊熊兆美设计的蜡染手提包

云南玉溪小龙茵绣娘基地设计团队设计的傣族刺绣手工纸笔记本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程应奋设计的艾德莱斯纹样系列作品

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团队设计的“相守相携”宋锦领带、

“相守相携”宋锦名片夹、“竹息”宋锦晚宴包系列作品

重庆荣昌德南麻纺织有限公司马琳沁设计的夏布笔记本

浙江叶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团队设计的夹缬生活、夹缬文书系列作品

北京华方地毯艺术有限公司团队设计的杯垫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