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奋进流通新时代 武汉迎来新契机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8-08-16


  ·记者观察·

奔跑与赶超

汉正街展现新时代新风貌

本刊记者_吕杨 李芳

  湖北武汉汉正街,这个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风向标,凭借着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湖北武汉人的闯码头精神,成为“天下第一街”。进入新时代,中国纺织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汉正街作为商贸流通领域的开创者,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硚口区委区政府的大力引导支持下,正在以新的面貌迎来更大的变革。

  勇于变革

  发展多年来,随着汉正街辐射范围越来越大,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原有的汉正街市场商铺、仓储、加工、住宅高密度混杂,传统的现金、现款、现场交易的经营模式落后,承载着城市功能的汉正街不堪重负,汉正街市场亟待冲破枷锁,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011年,武汉市汉正街搬迁改造“24字方针”出炉:“痛下决心、依法整治、整体搬迁、全面改造、转型升级、限时完成”,并付诸行动,搬迁、改造攻坚战就此打响。

  2012年,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建设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的战略目标,成立了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汉正街改造中的重大事项,并组建汉正街控股集团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武汉市振兴服装产业规划2015-2017》也指出,要依托中心城区现有产业基础及营销中心,建设服装创意、研发、设计、展示及营销基地,打造“中国服装名城”。

  近几年,汉正街瞄准服装设计短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将服装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大量外迁,加大对营销、展示、设计等环节的培育和扶持,全力打造创意设计、品牌营销在内,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在外的新型服装产业集聚区。

  设计加码

  经过一系列的整顿、升级,汉正街市场进入有序发展。关注企业的内核发展成为管委会、市场管理方的重要工作。

  彼时,汉正街没有自己的原创设计,抄袭爆款是商户普遍效仿的经营模式。而今,随着汉正街时尚产业的提升,原创设计产品大大加强,去年网络爆款“小红帽”服装就是由汉正街搜服品牌企业自主研发设计,这款设计为搜服创造了30万件销量,惹得不少企业跟风模仿,创造了电商平台单品超过300万件的销量。

  新时代,科技、时尚、绿色已经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新标签。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曾表示,在面向“新时代”拥抱“新趋势”的过程中,规模增长的发展方式,正在让位于价值驱动的发展方式。“设计竞争力”,将成为融合技术创新、时尚创意和生态发展于一体的新的生产力,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和商业增长。

  原创是服装的灵魂。合伙人品牌创始人李涛在汉正街经营男装多年,谈到近些年的改变,他说,“近两年,一听说我们在汉正街,外省的人就给我们竖大拇指,汉派服装产量提高了,产品设计得到大大提升,也赢得了业内人士对汉派服装的尊重。”

  随着设计、质量提升,原有的订货商层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吸引了哈尔滨、广州等地商户前来订货,森马、美特斯邦威等品牌企业也看中了汉派服装的研发制造能力,纷纷前来下单。

  2016年,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系副主任黄李勇在汉正街新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汉正街服装这些年正悄然发生变化,我要参与进来,做好‘汉派’原创服装,为汉正街找魂。”黄李勇说。

  今年6月8日,首尔最大的品牌时尚购物中心——韩国apM商社集团签约进驻“天下第一街”汉正街,这是该集团在中国开设的首家分部,apM商社集团拥有强大的设计师团队,引领着亚洲时装潮流;复星、绿地、香港恒隆等“大鳄”也扎堆落户,武汉国际时尚中心、汉正街金融岛、绿地长江中心、恒隆广场等一批投资过百亿的现代商贸、金融项目纷纷落地,汉正街的商业版图彻底重构。

  人才助力

  龙腾第一大道服装市场是汉正街第一家高举服装原创设计大旗的市场,短短3年,主营的汉派服装已占领全国3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男装超过3亿件,年销售额约300亿元。

  去年,硚口区召开“汉正街时尚跨界产业重构高峰论坛”,邀请了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助理王琪,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永进,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设计师房莹等国内顶级服装设计大咖,共同探讨时尚汉正街未来发展,并组建时尚创意联盟,特聘王琪、房莹等10人为时尚汉正街创意产业联盟专家团成员,进一步推进人才的集聚和创意成果的转化,助力汉正街的转型发展,赋予汉正街中央服务区新的活力。

  如今,一项全新的历史使命落在汉正街肩上:成为“汉口之根、武汉之心、世界之窗”。按照这一定位,汉正街正在打造以时尚创意、现代金融、文化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世界级滨水中央服务区,唱响“时尚汉正街”品牌。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