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传播 > 我们的案例 > 第二届中国时尚创意论坛 > 精彩回顾
 
领军人物:创意如何造就品牌,以及中国设计师群体的未来
文章来源: | 2012-12-19
当天,论坛邀请中国服装时尚先锋张肇达、梁子、毛继鸿、夏国新回顾了20年来走过的时尚创意历程,畅谈了自身对创意的独特理解

四位对话嘉宾,从左到右: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肇达、深圳梁子时装实业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兼副总经理梁子,以及例外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继鸿、歌力思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 副主席张肇达:

创意造就品牌

 

    创意就是创作和新意;时尚就是一个可以推广出去的典范。法国把时装变成艺术,英国把服装引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路途上,意大利让服装工艺实现了大幅提升,美国人将资本运营引入了服装产业。

 

    中国的时尚媒体崇尚法国模式,商家走的是意大利模式,老板喜欢美国模式,学校教育崇尚英国模式,我们最应讨论的是,怎样构建中国模式?我认为中国模式的建立,需要国际化人才帮我们去表达品牌追求,中国的服装企业不妨在全球寻找专业人才,天下之才,为我所用。

 

    创意之路是很艰辛的,每个人的人生感受、信仰、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一生历经酸甜苦辣。但在这种挣扎中,可以凝练出一种对心灵、生活有所滋养的精华,将人生的艰辛转变为各种思想、各种产品,让人们从精神上、物质上获得美的感受,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所要完成的事情。

 

 

例外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继鸿

去拓展国际眼光

 

    中国创意力量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设计新生力量也在前所未有地涌现着,现在基本上可以把设计师分成60后、70后、80后和90后。

 

    上世纪60年代的设计师基本聚集在做纺织产业及其周边产业,他们为纺织服装产业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70年代的设计师来讲,需要解决的是跨文化的问题,品牌应该更多地从文化价值、内心价值去实现提升。

 

    80后设计师大部分从海外留学回来,自主创立和运作独立品牌,他们有着非常好的思维观念,对时尚的理解度很好,但他们缺乏的是产业积累和品牌运作经验。

 

    过去,我们说中国是一个服装大国,它输出了大量的产品,但我们并没有输出价值观,其实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做到的,能真正跟国际品牌有所交流和沟通。我希望更多的从业同仁去思考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站在国际平台上,让更多人分享我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审美观。

 

 

 

歌力思服装实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夏国新

人才为我所用不分国界

 

    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这是对整个行业发展大方向的一次指引。服装品牌由各种创意组成,如空间设计、平面设计、包装、广告、画册、表演等都需要很多创意,可以说,服装人时时刻刻在想的就是创意。

 

    现在,一些优秀的中国服装品牌已经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专家也都加入到了中国时尚行业,这个行业的变迁是迅速的。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的是,中国服装品牌“年龄”最长的也只有20年;国外品牌则很多都存在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它们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也沉淀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如果中国品牌要在短时间内跟国际接轨,要实现提升走向世界,那就应该引进国际化人才,运用他们的经验为我们服务。

 

 

深圳梁子时装实业有限公司 首席设计师兼副总经理梁子

设计师靠求知获得成长

 

    20年来,中国的服装创意产业在成长,消费者的理念也在不断成长。消费者从一开始的无所谓态度,慢慢发展到追随品牌的意识,现在,很多消费者都拥有了独特的审美眼光,他们不再一味追随国际名牌,而是去享受多元化的消费,中国服装产业也顺应这种社会需求。

 

    正因认识到了这个产业的成长性,一直以来,我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学习。曾经,我由于一直忙于设计和品牌开拓等事宜,在理念上有一种快被淘汰的感觉,于是,我起身去巴黎学了两年服装设计;2001年,我又在纽约时装学院进修了半年;2010年,身为一个企业家,我深感需要嫁接新的思维,于是就去学习了工商管理课程,学习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一个设计师才不会随大流。创意不能去跟风,设计师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创作,设计师需要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爱好,当这种沉淀形成一个品牌时,这个品牌就拥有了自己特别的DNA。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