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大美中华传统织绣染技艺,不看后悔!
文章来源:河南商报 2015-04-30


本刊记者-陈金灿

近期,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办,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承办的“锦绣江苏——传统织绣染技艺展览”暨中华传统织绣染技艺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恭王府举办。  

本次展览共展出织绣染作品180余幅,汇集了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苏绣、无锡精微绣、扬州刺绣、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常州乱针绣、南通彩锦绣、南通扎染技艺、如皋丝毯织造技艺等14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同时,由6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展演以及10多位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或“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民间艺术家进行现场展演。展览期间,还在恭王府非遗长廊向观众和游客展示、销售相关的衍生品、创意开发品。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中国民俗学会等高等院校、科研及行业单位参加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上,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参展的非遗传承人对传统织染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专业分类和老字号研究以及非遗创意衍生品设计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除此之外,会议还将推进非遗数据库和纺织产业互联网协同平台的研发,在中关村大数据联盟和美尊科技的支持下,促进相关行业的协同合作,通过高校、学术机构、政府部门、行业产业间的强强联合,积极开展非遗传统技艺保护的研讨、研究和研修工作,进一步加强行业内资源整合,让非遗资源更加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这对于寻求未来非物质文化保护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期,凝聚着传统,植根创造,面向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全社会凝聚共识、提振信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要素。对此,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蜜表示,此次展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之一,汇聚了江苏省14个传统织染绣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精品的展区展出织绣染作品共有180余幅,并且每个项目均具有相关的衍生产品、创意开发品,在恭王府的非遗长廊里进行展销。这次活动,必将对江苏省传统织、绣、染等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非遗保护及传承方面,文化部非物质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认为,非遗保护这几年大家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2015年是国家非遗保护已走过了15个年头,今年又是特别的一年,是国务院设立国家文化遗产日的10周年。这10多年来,国家对非遗的保护以及对非遗评审机制、制度都日臻完善,也为我们我们国家传承人的认定制度、国家名录的认定制度、颁布制度、文化遗产日的设立、专项经费的配备,为我们下一步的非遗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今后对传承人群的培训,将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马盛德表示,目前正在制定一系列传承人的学徒,传承人群培训。

  

脑补时刻 


 

 

省级传承人:孙燕云,自幼师承母亲陈亚先(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先生的关门弟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学习刺绣。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 


 

 

国家级传承人:李荣森,其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为三代家传,祖父李鸿林、父亲李世泉均为行业中技艺优秀人才。 


 

国家级传承人:周双喜 师从建国前的云锦织造老艺人顾惠源。1978年参加定陵博物馆文物复制,1983年起负责古代丝绸文物的研究与复制工作,参与了技艺失传三百多年、国宝级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复制及黄地织金妆花缎过肩通袖直身龙栏袍料复制等重大科研项目。 


 


 

 

国家级传承人:吴元新,连续三届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省级传承人:焦宝林海安锦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扎染技艺的研发、生产、传承与保护工作40余年。 


 



国家级传承人:王金山,师承沈金水老艺人。1963年至北京故宫博物院先后复制了宋代缂丝名家的多件作品。 


 

 

国家级传承人:赵红育,擅长其首创的“双面精微绣”,绣制细部时能将一根丝线分成60至70份。 


 

省级传承人:井秋红,14岁起跟随母亲曹凤英学习刺绣和曹氏香包制作工艺,为曹氏香包第三代传承人。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