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常熟服装城杯”海选招募 热情高涨
文章来源: 2014-02-24


2014“常熟服装城杯”第六届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走进校园
海选招募  热情高涨
本刊记者-李博超
    近日,2014“常熟服装城杯”第六届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宣讲团陆续走进全国相关专业院校,进行本赛季的选手招募宣讲活动。自去年12月以来,大赛组委会先后在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苏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进行了多场选手招募宣讲,各地学子踊跃报名。
畅享青春   “炫·梦”中国
    新的一年,“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逐梦而行。在继承往年赛事主线的基础上,2014“常熟服装城杯”第六届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的赛事主题定为“炫·梦”。
    本届大赛在主题设定上,既注重“梦江南”的文化情思和“炫动青春”的设计理念,同时也希望参赛者紧扣绿色环保理念,展示当下休闲装产业的朝气与活力,体现青少年独有的青春之美。
    据2014“常熟服装城杯”第六届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大赛主题“炫·梦”,“梦”意味着梦想、追求和希望。青春,因为梦想变得飞扬热烈;人生,因为梦想变得无比厚重。青年学子要勇于追逐梦想,做梦想的实践者。将自己的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让青春绽放绚丽的光彩,让国家因而更加富强,是本届大赛的初衷和目标。
    据了解,本届大赛决赛将于5月底在常熟举办,届时,主办方将再次为大家呈现一场高水平、大制作、高质量的视觉盛宴。
助飞雏鹰  六年不辍
    创于2009年的“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服装协会、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政府主办,《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江苏常熟服装城管理委员会承办。大赛创立以来,始终以鼓励新一代休闲装设计新秀发挥创作才华、提升自身价值,形成产品创新的文化氛围,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为目的。
    经过5年的积累,在各界领导、知名设计师和专业院校师生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下,前五届大赛累计收到投稿作品1万余份,共计139组作品617套成衣进入总决赛阶段。
    每年早春都是大赛组委会全国校园赛事宣讲阶段。今年,大赛组委会较往年提前3个月走进高校招揽人才,每场宣讲都激情洋溢,得到了高校师生的热烈响应和广泛认可。活动现场,学生们踊跃向宣讲人员请教专业层面的问题,详细咨询了参赛的方式与要求,纷纷表示要投稿。
    在湖北美术学院,一位学生表示,去年参与了第五届常熟大赛,虽然遗憾落选,但由于大赛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很吸引人,今年将再接再厉继续参与。在山东艺术学院,一位学生拿着往届画册爱不释手,说道:“虽然对休闲装设计还比较陌生,但是我会参赛,因为获奖作品非常时尚,参与大赛就是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在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师马绪亮表示:“参加此次比赛意义重大,去年有选手获得了银奖,今年希望再创佳绩。”
    巴基斯坦著名诗人伊克巴尔曾说:“我喜欢那些年轻人,他们敢上九天揽月。”本届大赛组委会项目负责人雷蕾也在现场宣讲中说道:“莘莘学子都可以上天揽月、展翅飞翔,但是首先需要勇敢地追逐梦想,其次要抓住最好的机遇。‘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连续6年行程数万里,在全国各地数十所专业院校进行了数百场精彩纷呈的宣讲活动,希望今年能激励更多的专业学生勇敢追逐心中梦想。”
    据了解,本届大赛在推广覆盖面上也有所增强,除了10余所高校的现场推广外,对其他近百家纺织服装院校也进行了大赛宣传资料派送活动。
 
三大理念  圆梦之旅
    在过去5年中,“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收获了质量优异的作品和美好的时光。随着赛事品牌知名度、社会关注度的快速提升,该项赛事已经成为服装行业最权威、最具影响的赛事之一,成为休闲装设计当之无愧的“奥斯卡”。
    而常熟大赛在时尚设计盛会中备受瞩目的原因,与其三大理念密不可分,正是这种理念的传承促成了一届比一届更成功。
    首先,“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自开办以来就以空前的规模吸引着业内众多设计人才,尤其是该项赛事高额的奖金:总奖金近百万,金奖20万元,银奖10万元,铜奖5万元,单项奖各1万元,充分体现出主办方在培养服装设计人才方面的极大努力和诚意。
    其次,赛后举办点评会也成为常熟大赛的亮点。上届大赛荣获优秀奖及最佳服饰搭配奖、来自台湾实践大学的选手黄山料说:“自己第一次一个人到大陆参赛,比赛过程的确很辛苦,但赛后的点评会让我有了一个与评委老师近距离对话的机会,评委老师的建议与忠告给了我莫大的帮助,由此收获的参赛经验甚至是超越奖金价值的。”
    此外,大赛组委会还独立承担起参赛作品的包装推广工作。大赛组委会曾多次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和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期间举办“获奖作品展示”、参赛选手经验交流等活动,并且通过微博、微信、官网等新媒体手段增强投射效果,利用多种宣传形式,让获奖作品最大限度地曝光与展示。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